特約評論員/李紅軍
如今,廣袤的鄉村大地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隱匿于鄉村深處,而是成為激發鄉村活力的新源泉。今年的全國兩會,與非遺相關的話題熱度不減。當前,非遺文旅正迎來快速發展期,各地積極創新非遺展示方式、開發文旅融合產品,非遺消費持續增長,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成為文旅消費的新亮點。
泱泱華夏文明璀璨,非遺猶如顆顆明珠,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非遺文旅的快速發展,為非遺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路徑。各地積極創新非遺展示方式,開發文旅融合產品,讓非遺從“養在深閨人未識”變為文旅消費的新亮點。曾經只在鄉村節慶時才露臉的傳統技藝表演,如今走進了景區的常態化演出中,如舞龍舞獅、傳統雜技等,以精彩絕倫的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傳統手工藝品制作也被開發成游客可參與的體驗項目,像剪紙、陶藝等,讓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非遺的魅力,非遺消費持續增長,文旅消費潛力得到持續釋放。
非遺發展,對于鄉村振興意義重大。以鄉村傳統美食為例,將制作工藝打造成非遺項目后,通過品牌包裝與文旅推廣,帶動了當地餐飲、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發展,形成完整產業鏈,為村民增收致富。非遺還能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一個擁有獨特非遺的鄉村,文化底蘊更加深厚,對外來人才與投資更具吸引力,有利于促進鄉村文化、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文化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大力發展非遺文旅的過程中,保護非遺的本真性至關重要。非遺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蘊含著先輩們的智慧與精神內核。若為迎合市場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就可能會失去其原本價值。因此,在開發非遺文旅產品時,必須堅守非遺的核心技藝與文化內涵,確保非遺在傳承中不失本色。
要實現非遺的發展與保護并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各地當規范非遺保護與開發行為,同時鼓勵非遺傳承人的培養、技藝保護與項目開發;高校與科研機構可以為非遺保護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技術指導;相關社會組織也不妨積極參與,舉辦非遺展覽、文化節等活動,提高公眾對非遺的認知度與認同感;非遺傳承人也要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一方面,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短視頻、直播等,傳播非遺文化,擴大非遺影響力;另一方面,結合現代審美與市場需求,對非遺產品進行創新設計,使其更符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與消費需求。如傳統刺繡與現代服裝設計結合,既保留刺繡技藝,又讓產品更具時尚感,拓寬市場空間。
在非遺文旅快速發展的當下,我們要牢記發展與保護并重的使命,讓非遺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既保留深厚的歷史底蘊,又展現出蓬勃的生機活力。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非遺這個民族文化瑰寶,將在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大舞臺上,煥發出更加耀眼的時代光彩,為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強大力量。(李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