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銀發經濟成為高頻熱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年人生活的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品質型轉變,新的老年群體生活觀念更新,需求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特征,要做好方方面面的適老化改造,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共同迎接養老的“白銀年代”。
從“抗老”到“扛老”,更新怕老觀念,突破老齡化社會銀發困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3.1億,65歲及以上人口為2.2億,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22%和15.6%,我國正在進入“長壽時代”。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老年人正在走出“老年焦慮”,向“不要怕老,老也挺好”的健康心態轉變。老年人的需求也日益豐富多彩,走出家門、擴大圈子,旅游、打球、游泳等文娛活動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標簽,老年合唱團、鶴發舞者群、短視頻平臺上百萬粉絲的“時尚奶奶團”等文化群體成為現代化老人的一道最美夕陽景。各地要抓住銀發經濟這個“青春產業”,通過資源整合,加速催生“醫療+地產”“非遺+康旅”等全新業態,讓“生機勃勃的老年人”成為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
從“全局”到“微觀”,保障養老需求,實現銀發浪潮突圍重構。談到養老,繞不開錢從哪來、人往哪去、心如何暖這幾個問題。我國已連續18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尤其是為高齡老人發放高齡津貼和國家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老年人的養老待遇不斷得到改善,實現了從補缺型養老到普惠型養老的深度轉型。然而,養老資源調配與配置失衡的問題,仍制約著養老服務的發展,優質養老資源主要集中在發達城市和地區,農村和偏遠地區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全局普惠型養老到以系統觀念調配資源,再到微觀上打磨養老服務細節,補齊養老服務發展短板應從多個方面著手,包括加強養老設施供給調配、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政策支持以及推動養老服務創新與發展等,才能實現銀發浪潮下突圍與重構。
從“紙間”到“指間”,完善享老模式,讓銀發群體融入數字圈。當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預計2035年將達30萬億元。數字背后是養老需求從“衣食住行”向“詩與遠方”的深刻轉型。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為科技賦能銀發產業帶來新契機,看直播、點外賣、在線購……“AI+銀發經濟”更為養老產業的質變帶來更多可能性,要推動健康管理、文化娛樂、旅居養老等產業由傳統模式向智能化、科技化、個性化方向轉型。要動員社會和家庭的力量,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共同構筑老齡社會數字化圖景,在互聯網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答好數字化浪潮下“智享晚年”的時代命題。(黃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