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前后8天,進程緊湊,內容豐厚。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不妨從這三句話入手,悟其內在邏輯。
中國的發展,不是在真空里前行。世界潮流與風浪,我們盡在其中。
最重要、最根本的,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面對來自外部的不確定性,唯有增強自身發展的確定性。面對某些勢力的封鎖打壓,我們既要及時應對,見招拆招,又要始終保持“不隨風起舞”的戰略定力,把自己的事情、按照自己的節奏,一個個做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三到團組,都在談高質量發展?!笆滓蝿铡薄哔|量發展,這就是“自己的事情”之一。
今年逢“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謀劃,在年度性的全國兩會上,著眼于五年的熱議很多。每一個五年規劃里,都飽含著我們要集中精力辦好的“自己的事情”。
“經濟大省要挑大梁”,總書記在江蘇團提出的要求,既是提給江蘇的,也是提給所有經濟大省的。
若以GDP總量大小論,排在全國前十位的“大塊頭”們,占到全國總量的六成左右。它們是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更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有大擔當。
兩會剛一結束,看“大塊頭”們都在部署落實“挑大梁”。還有一些“塊頭”不在前十,但排名也比較靠前的省市,也在部署落實“挑大梁”。這是主動對標對表,主動擔起重任。而經濟中小省們的重擔,則是因地制宜,各展所長。
無論大中小,只要發揮比較優勢,奮勇爭先,就能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
兩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對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提出殷殷期待——“大顯身手正當其時”。這也是一種“挑大梁”。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熱議發展新質生產力。那些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上,在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上奮勇爭先的科學家們、企業家們、年輕人們,都是“挑大梁”的弄潮兒。
東西南北,各行各業,在“挑大梁”上當仁不讓。這是今年兩會的生動氣質。
今年全國兩會精神里,有兩個“含量”特別高。一是改革含量高。站在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之年,會內會外,熱議改革,部署改革,投身改革。二是民生含量高。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中國式現代化,更見此意。
總書記到團組所講,處處有戰略,處處有民生。談社區治理,談“一老一小”,談教育,談人才,談群眾急難愁盼,所言體現關切,更體現在攻堅克難上的引領。
今年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里,飽含民生考量。經濟增長為什么要定下“5%左右”的目標?有增長,才有就業、有收入?!皬娀暧^政策民生導向”,《政府工作報告》里這個在結構上新增的部分,強化了經濟政策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之意。
民生為大,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作為一切努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民生為大,更要注重“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二十大報告,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這八個字被反復強調。全國兩會上的民生信號里,也體現著對此的把握與踐行。這樣的改善民生,才是可持續的,才是高質量的。
民生托底,弄潮爭先,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2025年全國兩會精神的內在邏輯,落腳在一句話上——“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文丨總臺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