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沈永福(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近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說的“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愛子,教之以義方”,這個典故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后被清代吳楚材、吳調侯以《石碏諫寵州吁》為題,編入《古文觀止》,其中闡述的家庭教育啟示和教訓引人深思。這篇文章講的是春秋時期,衛莊公溺愛寵姬生的公子州吁,使得州吁性情驕橫,行為放蕩不羈。衛國大夫石碏就勸諫莊公說:“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边@句文言文翻譯過來就是,我聽說一個人愛自己的兒子,一定要以正確的禮法來教導約束他,這樣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驕傲、奢侈、淫蕩、逸樂,就是走向邪路的開端。這四個方面的產生,都是寵愛和賞賜太過的緣故。但莊公不聽石碏的勸諫,繼續放縱州吁。魯隱公四年,州吁殺兄桓公篡位,但終因州吁壞德敗行受人唾棄,后被石碏派人所殺。這就是家庭教育中違背“教子以義方”所引發的歷史悲劇,也給后世留下深沉的倫理反思。
寵愛過分,就容易讓人變得驕奢淫逸,所以愛是一種約束,而不是縱容,這就是衛莊公教子不嚴的悲劇帶來的啟示。教導子女一定要有“義方”,“義”就是正當的,合情、合理、合法的正道,用這些正道來教育子孫?!敖套右粤x方”構筑了傳統社會家庭教育的價值坐標和核心框架。傳統社會重視家教家風的作用,家教“第一要緊事”就是教子?!吨芤住ぜ胰素浴分小罢叶煜露ā钡恼摂?,揭示了家庭倫理與社會秩序的內在關聯。孔子“內圣外王”之道及“不學禮,無以立”的訓誡,將個體與家國天下密切聯系起來,把禮儀規范與人格塑造緊密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教化體系。《禮記·大學》言“治國必先齊家”“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還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階路徑,更到張載“民胞物與”的宇宙情懷,家庭教育始終承載著培養社會合格成員的重任。這種教育理念將個體成長與社會責任有機統一,形成了“家事國事天下事”的貫通思維。
“教子以義方”彰顯了中國傳統社會家庭教育中道義至上的內核和精神氣度。“教子以義方”強調父母有責任通過正確的道德觀念引導子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仁愛、正直、誠信、寬厚等品德。從《周易》“蒙以養正”的啟蒙思想,到《論語》中“君子義以為質”的教誨,再到《顏氏家訓》“教子嬰孩”的早教理念,傳統家庭教育始終強調以德為先、以義為本。何為“義”,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強調“義”作為道德判斷標準的內在規定性。朱熹《家禮》將“義”的培育貫穿于日常生活禮儀之中,通過具體行為規范來塑造道德人格。“周公誡子說謙德”“鄭母勉子從大義”“鄭板橋教子守禮恤貧”說的都是“教子以義方”的生動實踐,“孟母三遷”“曾子殺豬”“岳母刺字”等傳頌古今的歷史故事深刻昭示世人,家庭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價值觀的培育。
“教子以義方”展現了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教育智慧,體現了剛柔相濟的育人藝術。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不同的教育路徑,如孔子所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教”立足情感與語言,喚醒道德自覺,“禮教”規范言談舉止,塑造社會角色,“樂教”調節性情,升華精神境界。中國傳統家教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愛子”不僅僅有“父慈子孝”的溫情脈脈,更有“教令嚴肅”的規范約束,既強調父母的言傳身教,又重視子女的修身自律。中國傳統家教還善用生活化的教育場景,既有“灑掃應對”的日常勞作培養責任意識,又有“晨昏定省”的禮儀實踐培育感恩之心,還有“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實現知行合一。
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家教的創造性結合,不僅關涉個體人生境界的豐滿,關乎每個家庭的幸福,更是維系文化傳承、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課題。在價值理念日益多元的今天,我們需要將“教子以義方”的理念置于現代教育語境中重新詮釋,賦予“義”新的時代內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涵育,將其轉化為現代公民的責任倫理。在家庭倫理關系的建構和協調中,在保持人倫溫情的同時注入平等、尊重的現代元素,吸收傳統“詩禮傳家”育人方式,培育出富有時代特色的家庭文化,從而創新勞動教育的形式與內容,提高子女的社會實踐能力。
《光明日報》(2025年03月1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