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治理力滿格 幸福度升溫丨南通崇川打造“友好城區”治理模式

“我們反映的問題,網格員都會積極解決。”18日,南通市崇川區鐘秀街道毓秀家園居民李美華望著煥然一新的小區健身廣場感慨道。

該廣場曾因年久失修導致地面坑洼、雨天積水,網格員任珺走訪中收集民意后,社區迅速啟動改造工程,不僅硬化了場地,還增設便民座椅,方便居民健身時休息。

基層治理,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群眾幸福指數。崇川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之路,2022年以來,持續開展“基層基礎夯實年”“基層基礎提能年”行動,探索以“網格+鄰里”實現社區精細化管理與服務,以“六力共治”有效緩解老舊小區失管難題,以友好城區打造精準解決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

居有所安、事有所辦、鄰里和諧……漫步崇川,基層治理有序、百姓生活幸福的和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網格+鄰里——

社區管理與服務更精細更貼心

17日中午,虹橋街道虹東社區民享網格網格員陳虓在社區食堂打好兩葷兩素,送到家住虹橋新村的孤寡老人施小慈家中。吃著熱氣騰騰的午飯,老人感動不已,“有了社區關心,我一點都不孤單。”



今年75歲的施小慈,身體不好,出行也不是很方便。虹東社區將其納入了“三色戶卡”中的“黃色”重點關注戶,由網格員定期上門看望、了解老人需求。考慮老人吃飯問題,網格員陳虓承擔起了每天中午為其購買飯菜的職責。

虹東社區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聚集區,面對老年人口多、租賃戶多的管理難題,創新推出“三色戶卡”制度。通過網格員、微網格員實地走訪建立動態檔案,用紅、黃、藍三色精準分類居民需求:紅色標注黨員先鋒,黃色關注困難群體,藍色管理流動人口。“我們根據顏色標簽制定服務方案,實現需求精準對接。”虹東社區黨委副書記王穎蒙介紹,目前該制度已覆蓋社區各網格重點人群,形成常態化幫扶機制。 

主城崇川共有123萬常住人口。居民數量多,需求多樣,社區工作“面廣量大”,讓基層治理面臨較大難題。著力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成為崇川基層治理的“金鑰匙”。

崇川將全區的居民小區劃分為941個綜合網格、6332個微網格(鄰里),還在企業、商圈等設置了227個專屬網格,持續健全“區—街道—社區(村)—網格—微網格(鄰里)”五級工作體系,并形成了“300—500戶配網格員,70—100戶配微網格員”的服務網絡,讓網格化服務管理到戶到人。

“網格員、微網格員通過日常走訪及時發現問題,聯動社區等多方力量快速響應。”崇川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網格員配備的“網格通”手機還可直連區域治理指揮平臺,實現問題上報、分派、處置閉環管理。

這種“網格+鄰里”模式有效延伸了服務觸角,促進了基層治理的精細化,真正打通了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米”。

六力共治——

老舊小區從“失管”到“管好”

“現在環境整潔管理有序,物業費交得值當!”銀花苑居民嚴建華的感慨,折射著這個20世紀90年代老舊小區的新生。

位于城東街道東大街社區的銀花苑小區,曾因設施老化、沒有專業管理,飽受臟亂差困擾。如今,道路干凈整潔、綠化錯落有致、機動車有序停放,小區品質大大提升。2024年,小區停車費收取率100%,物業費收取率超90%。

轉變始于2023年。銀花苑等多個小區完成老舊小區改造,為了鞏固改造成果,東大街社區創新推出物業服務社管理模式,組建由社區書記、網格員、城管、民警等組成的核心團隊,指導舊改小區成立業委會或物管會,并引入專業物管團隊實施“連片管理”。



“由物業服務社聘請的物管團隊承擔組織、協調、監督等核心工作,將各小區的保安、保潔、綠化等具體業務統籌外包給專業團隊,并通過市場化運作手段,實現自我‘供血’。”東大街社區黨委書記張秀梅介紹,此舉不僅成功解決了基層社區以往管理中存在的資金短缺、組織協調困難等諸多矛盾,更激活了居民自治熱情。在銀花苑,居民花建國義務維修樓道電路,居民朱曉明主動參與秩序維護,形成了“共建共治”良性循環。

針對老舊小區實施的物業服務社管理模式,是崇川區探索“六力共治”的創新嘗試。

崇川共有722個物業管理區域,其中老舊小區及安置小區占比近六成。因硬件設施不足、業主消費意識不強等原因,老舊、安置小區的管理難日益凸顯。為此,崇川圍繞黨組織領導力、主管部門監管力、執法部門公信力、業委會履職力、物管企業服務力、居民自治力,著力構建“六力共治”格局。

“‘六力共治’的關鍵,就是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為基層治理效能。”崇川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崇川推動城管、公安等執法力量常態化進駐小區;建立物業行業黨委強化全流程監管;用好“有事好商量”等議事平臺激發群眾參與活力。

目前,全區178個舊改小區中,有47個小區采取物業服務社管理模式,其中,成立業委會(物管會)的小區已占94%。一批多年失管的“問題小區”變身和諧幸福的“模范小區”。去年9月,崇川區在舊改小區建立物業服務社的相關經驗做法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發文向全國推廣。

從“社區兜底”到“專業管理”,從“政府獨奏”到“社會合唱”,“六力共治”正為崇川基層治理注入持久動能。

友好城區打造——

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精準解決

敞亮的房間內,洗衣機、空調、衣柜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木式上下床的設計,簡單又溫馨……

17日,“餓了么”外賣小哥李張哲正在剛剛搬進的紫瑯新寓寢舍樓內整理床鋪,雖然從湖北才來崇川一個多月,但他已經深刻感受到了這里的友好氛圍,“價格便宜,環境也好,給了我們年輕人奮斗的底氣。”

主城崇川目前共有新就業群體約2.1萬人。去年以來,該區深入推進新就業群體“友好城區”建設,通過打造多元友好場景,精準解決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



“前期我們經過調研,快遞、外賣小哥等新就業群體普遍反映了住宿環境差、價格貴的問題。”崇川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崇川以聚賢公寓為試點,將新就業群體安居問題納入“梧桐樹下”人才公寓供給體系,打造了全市首個新就業群體“小哥公寓”——紫瑯新寓。

紫瑯新寓位于狼山鎮街道桃園路66號,首批拿出70套房源出租給新就業群體,房租每人每月200元、300元不等。在紫瑯新寓一樓,還專門打造了小哥就餐區、休閑區以及議事區,建立常態化訴求響應機制。

關心關愛新就業群體,崇川動作頻頻。

針對“就餐難”問題,崇川選定外賣訂單密集區域打造“小哥食堂”,老楊大食堂6家門店推出下午1點、晚7點后6折優惠。

針對“休息難”問題,崇川整合商超、餐飲網點建成多個“小哥驛站”,配備空調、充電寶、急救包等設施,12家全家便利店更提供“24小時不打烊”服務。

暖“新”舉措催生基層治理新力量。目前,全區221名新就業群體代表受聘為“移動網格員”,認領治理項目近千個。

從解決住宿、就餐、休息等難題到培育治理共同體,崇川通過“友好城區”建設,實現了解決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與推動基層治理的雙向賦能。這種模式,正在為城市發展注入嶄新活力。

記者 陳靜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