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瑞)近日,有關海南師范大學發布的一篇題為“我校體育學科教師劉昊禹在《Nature》雜志正刊發表通訊文章”的推文,在網上引發廣大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表示,用“通訊文章”描述,看起來像是發表了一篇研究性論文,但找來閱讀后發現,只是發表了一篇“讀者來信”。對此,有人表示“沒看懂,這到底算不算發《Nature》?還有網友認為,“覺得人家不行的,可以自己投投看,有沒有那么容易發表……”到底咋回事?
△3月24日微信推文
3月24日,海南師范大學通過其官網微信公眾號發文稱,3月18日,該校體育學科引進的青年高層次人才劉昊禹博士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雜志正刊發表通訊文章《Global cooperation is crucial for DeepSeek and broader AI research》(全球合作對DeepSeek和更廣泛的人工智能研究至關重要)。“該成果實現了我校體育學科在《Nature》正刊發文“零的突破”,為體育學科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學校還介紹稱,劉昊禹博士的通訊文章聚焦人工智能領域前沿問題,強調全球合作對通用人工智能(如DeepSeek)及更廣泛AI研究的核心作用,指出在數據共享、算法優化和倫理規范等方面,跨國協作是破解技術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此微信公眾號推文被網友截圖發布在網上后,引發大量關注,不少網友提出質疑,文中稱“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發表“通訊文章”,一般來說是指完整的原創研究論文,是學術期刊發表的主要文章類型,但實際查詢后發現,其發表的只是一篇類似“讀者來信”的短文,就是對《Nature》往期已發表文章陳述個人的觀點,翻譯為中文后不到500字。不少網友提出質疑,“就幾百字的通訊,就算在正刊發文了?”在網友的評論中,還有人表示,“很有可能是學校公號小編搞不清楚,導致推文表達不準確,進而引發了誤會。”
△3月26日微信推文
3月26日上午,現代快報就此事聯系海南師范大學相關部門。面對記者提出的采訪要求,學校表示暫不回應。但相關工作人員稱,對于網上出現的一些爭議,學校也關注到了,后面會對官方微信公眾號推文進行修改。26日中午12:24,現代快報記者發現,海南師范大學重新發布了一篇名為“我校體育學科劉昊禹老師在《Nature》雜志正刊發表通訊”的推文,并將之前的推文刪除了。
記者對比后發現,此次發布的推文中,刪除了“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同時也刪除了這一成果實現了該校體育學科在《Nature》正刊發文“零的突破”的說法。
△劉博士發表的通訊
相關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學術出版領域,“通訊”一般來說是指讀者、研究者或者是專業人士,對已經發表的文章進行評論、提出觀點等;通訊文章一般來說是指完整性的原創研究論文;通訊作者是學術論文發表過程中負責與期刊編輯部、審稿人及讀者溝通的核心責任人;第一作者則為文章的執行人。他表示,“《Nature》作為全球頂級期刊,無論是發表通訊文章,還是刊發通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雖然文章含金量有所不同,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發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