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日本紫金草合唱團到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紫金草花園,合唱團榮譽團長大門高子與紫金草童聲合唱團年紀最小的成員何泉杰一道,種下一棵和平音樂樹。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中元 攝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杜瑩
這是時隔8年,日本紫金草合唱團再次到訪南京的“首站”。
3月26日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紫金草花園迎來了一群日本老人,他們望著眼前這片紫色花海,自發地齊聲歌唱:“來自大海的彼岸,帶著期待呦,在這里生根開花,和平的花,紫金草……”
走在隊伍前面的是一位年近八旬的白發老人,身著白色上衣,胸前別著一枚紫金草徽章,她是合唱團榮譽團長大門高子。“紫金草,這是和平的花。時至今日,2001年我將從日本帶來的紫金草花種播撒在紀念館舊館小花壇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大門高子顫巍巍地拿出隨身攜帶的一張舊照片,畫面中的她還是一頭黑發,1平方米大小的花壇上刻著“不忘歷史 面向未來 和平的誓言 紫金草”。
紫金草中文名叫“二月蘭”,即便經歷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六周的屠城,依然在第二年春天頑強盛開。1939年,日軍衛生材料廠廠長山口誠太郎從南京紫金山腳下采集二月蘭花種并帶回日本,取名“紫金草”,他和家人懷著對戰爭的反省與對和平的祈愿,幾十年致力于普及此花。現在紫金草已開遍日本各地,被譽為“和平之花”。
1998年,從報紙上得知紫金草背后感人的故事后,大門高子深入采訪,與作曲家大西進創作出合唱組曲《紫金草的故事》。在她的號召下,日本一些愛花、愛唱歌、愛和平、愛人類的民眾自愿聚集起來,成立紫金草合唱團,通過音樂傳遞反對戰爭、倡導和平的理念。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夢想:把《紫金草的故事》帶到紫金草的家鄉。
“2001年,我們首次來南京演出,團員們對此行充滿擔憂,中國人民會不會用石頭、雞蛋砸我們?”大門高子回憶說,但到了南京后,才發現中國人的胸懷真是非常寬廣。“觀眾看完了我們的演出,并熱烈鼓掌。這讓我意識到音樂比語言更有穿透力,它可以跨越語言、跨越國界、跨越歷史,把人們渴望和平的心連接在一起。”她說。
此次來南京演出,大門高子既高興又傷感:“高興的是又可以和老朋友見面,傷感的是我年齡大了,體力也沒有以前好,不知道以后還有沒有機會再來南京。”她撫摸著銅像“紫金花女孩”的臉龐,并將疊好的千紙鶴掛在女孩手上,“但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唱到不能唱的那天”。
當天,合唱團團員還參觀了紀念館史料陳列廳,并與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代表曹玉莉、夏媛進行交流,老人們有的掏出手帕擦拭眼角淚水,有的用筆在本子上認真記錄,還有的舉手提問有關歷史細節。“戰爭太殘忍了,我心里非常難過。回日本后,我會將今天聽到看到的說給更多人聽。”82歲的波多野晶子輕撫著胸前的紫金草徽章說道。
中日紫金草合唱團團員代表還共同種下一棵和平音樂樹,并將印著二維碼的紫金草卡片系上枝丫。掃碼瞬間,《和平的花紫金草》的童聲合唱從手機里流淌而出,令人動容的一幕出現了——日本合唱團成員自發地跟隨旋律放聲齊唱,深情舒緩的歌聲在空中回蕩。
“看著紫金草在風中搖曳的場景,聽著日本爺爺奶奶的歌聲,我非常感動,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不能讓戰爭再發生。”當晚,紫金草童聲合唱團團員代表何泉杰在日記本上寫道。
從紀念館到明孝陵,從玄武湖到老山風景區,3月的南京,紫金草處處盛開。它或許并不耀眼奪目,但卻堅韌不屈,世世代代守護著這片曾被淚水浸透卻又生機盎然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