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記者在革命老區泰州市姜堰區蔣垛鎮采訪時看到,一場以“同心共富”為主題的鄉村振興實踐正蓬勃展開,為這片紅色土地注入全新活力,讓老區百姓實實在在地嘗到了發展甜頭。
“去年,全鎮 17 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 1591.34 萬元,同比增長 22.4%,8 個村超百萬,60 萬元以下村‘清零’。” 鎮長劉海濤給出的這份答卷令人振奮。作為蘇中第一個蘇維埃黨支部誕生地,蔣垛鎮立足本土優勢,精心打造田頭“同心共富”工程,開啟一扇扇鄉村振興機遇之門。
許莊村1600畝草莓種植基地堪稱典范。這里集草莓全鏈條生態種植、深度加工、鄉村旅游于一體,是“同心共富”引領帶動的核心陣地。過去一年,草莓銷售產值突破1.5 億元,增幅達30%,線上銷售500萬元,帶動8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邁過百萬大關。基地創辦人王劍鋒介紹:“借助與鑫榮懋果業科技集團等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我們讓老區草莓走進大型商超,拓寬了市場半徑。” 不僅如此,基地還與省農科院“聯姻”,設立“亞夫工作站”,推廣高壟種植等新技術。智慧化大棚里,紅顏、寧玉等新品種草莓在春節期間搶“鮮”上市,贏得市場青睞。種植戶許彬滿臉幸福:“智能大棚讓畝產量從2500斤躍升至3500斤,畝銷售額達6萬元,是普通大棚兩倍。” 如今,蔣垛鎮已創建10多家田頭“同心共富”夢工廠,吸納就業近600人,人均年增收超3.5萬元。
同樣在紅色老區顧高鎮,“同心共富”工程激活內生動力,走出一條特色共富路。這里是烈士徐克強的犧牲地,紅色基因傳承至今,激勵著老區人民奮發向前。前些年,該鎮張莊村深陷發展困境,村集體收入和農民收入低位徘徊,還被列為“軟弱渙散村”。轉機出現在去年,村里盤活閑置廠房,引來外地能人創辦羊肚菌“同心共富”夢工廠,采取“企業+股份經濟合作社”模式,企業與村集體攜手,一方出資金、技術、管理,一方供土地、勞動力。當年,30 多名村民家門口就業,全村 470 戶農戶戶均增收 7000 元以上,一組村民宋禎龍感慨:“年紀大了外出難,在家門口打零工還能照顧家,收入兩萬很知足。” 這一年,張莊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成功“摘帽”。放眼顧高鎮,10個村個個都有“同心共富”夢工廠,蝴蝶蘭、物業、大棚經濟等新業態蓬勃興起,2024年全鎮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和1336萬元,較上年增長 54.66%,“三年增三倍”的佳績讓老區煥新顏。
大倫鎮則牽手“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江蘇和盛家禽育種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公司全程護航,提供雞苗、技術,包回收成雞,一舉解決農戶養殖、銷售兩大難題,周邊養殖戶收入激增 35%。和盛食品集團旗下12家子公司跨多省份布局,帶動6735戶農戶增收超1.66億元,以產業為紐帶,串起飼料加工、禽肉銷售、物流運輸等鏈條,構建起完備的畜禽產業生態,為鄉村發展注入動力。
以“同心共富”為筆,繪就老區發展新畫卷。姜堰區81個區級單位掛聯91個村(社區),落地實事項目76 個,將資源、技術、人才精準輸送到基層一線。2024 年,老區人均收入超 35000 元,增速高于全省 0.4 個百分點,數萬百姓搭上“幸福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