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天下安。4月的宿遷沭陽碧野千里,風光無限。田間地頭,綠油油的小麥綿延起伏,長勢喜人。2024年,沭陽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達278.69萬畝、129.69萬噸,連續7年居江蘇省第一;沭陽連續17年獲評全國超級產糧大縣。
沭陽何以成為種糧“尖子生”?糧食年年保持高產的秘訣是什么?
作為蘇北最大縣域經濟板塊、高質量發展爭先領跑者,近年來,沭陽始終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扛起糧食安全重任,緊盯糧食生產目標任務,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努力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工程。近日,在沭陽縣沂濤鎮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基地,放眼望去,綠油油的麥苗如一張張綠毯,整齊平鋪在廣袤田野上,一派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春日景象。
“以前的農田地塊小、機械作業困難重重,如今田塊整治后,大型機械可以輕松進出,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沂濤鎮黨委副書記李婧說,2021年以來,沂濤鎮在縣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對68200畝農田進行了集中改造,主要改造項目包括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田塊整治、耕地質量提升等。如今,經過高標準改造提升的農田成了“香餑餑”。連片平整的高標準農田,各種農業機械“全員上陣”,集約化種植、機械化作業,不僅節省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讓農業種植既省心又省力,還進一步提高了糧食產能,讓種糧有甜頭、更有奔頭。
食為政首,地為糧基。近年來,沭陽縣聚焦守好耕地保護紅線,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和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穩步提升252.28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3.01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兩區”建設管護水平,扎實推進“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力打造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噸糧田”,累計建成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噸糧田”155.6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5.23%,實現旱能灌、澇能排,有力保障了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增,糧食產能逐年穩步提高。
“如今,沭陽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90%,數百套終端設備智能管控,百余套農機裝備精準作業,衛星、無人機和手持設備應用實現星空地一體化遙感。”沭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旭說。不僅如此,沭陽還積極實施智慧農業升級賦能行動,加快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打造“智慧農場”,指揮無人機、田間作業機器人等新型智能農機進行巡田等農事作業,同時,建立稻麥種植全過程的新型農事作業模式,打造農業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管理模式,把過去“看天種田”變為“看屏幕看數據種田”,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開啟智慧農業新時代。
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有了“金種子”才能多產糧、產好糧。在沭陽縣青伊湖鎮百畝示范方里,2024年,由江蘇歡騰農業有限公司研究員李金軍牽頭自主培育的“沭優1號”,以畝產1101.6公斤的成績,創造了全省麥茬雜交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比目前大面積種植的雜交秈稻畝均單產還要高300公斤到350公斤。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近年來,沭陽積極推動強化種質資源保護、育種自主創新、品種測試和種業生產體系化建設,著力改善種業基礎設施條件,支持種業領域合作攻關,重點扶持歡騰農業等水稻育種企業,14個新研發品種進入國家、省級區域試驗。不僅如此,為全面提升育種創新能力,沭陽還積極響應種業振興號召,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揚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國內優勢農業科教單位合作,糧食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應用廣泛,種業競爭力顯著增強。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沭陽連續17年獲得全國超級產糧大縣稱號及全國糧食生產表彰和獎勵并非偶然。豐收畫卷與糧食滿倉是對耕耘的致敬、對收獲的禮贊。徐旭表示,2025年,沭陽將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以科技為筆,農田為紙,描繪增產增收的豐收畫卷,為鄉村振興鋪就“金色大道”,全面提升全國超級產糧大縣美譽度。(韓元元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