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田管關鍵期,遠在四川省的“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范園”內一派火熱景象,智能滴灌系統正為剛定植的桃苗輸送水分、新品種的梨正在嫁接老樹……這是江蘇省鎮江市農科院災后援建的農業園區,經過多年深耕細作,通過構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體系,進一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助力園區增效提質與產業轉型升級協同發展。
“桃苗種下去之后要進行定干,讓基部芽點更有爆發力,能夠迅速成苗。”今年3月初,鎮江市農科院原副院長、二級研究員劉照亭結合果樹的生長特性,一邊手握剪刀,一邊指導果農在小苗定干、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多加注意。這是鎮江市農科院組織專家團隊服務園區發展的縮影。
“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范園”是江蘇省對口支援汶川“5·12”大地震綿竹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重要項目之一。自2008年開始建設以來,蘇綿兩地攜手耕耘,項目實施單位鎮江市農科院有序、高效推進園區建設,三年建設任務兩年完成。為更好地發揮援建成果引領作用,近年來,當地啟動了“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范園”提檔升級改造項目,并與鎮江市農科院簽署了《綿竹市特色產業技術服務協議》,對園區進行更新改造和品種技術優化升級。
面對園區品種退化、樹體老化等瓶頸問題,2023年起,鎮江市農科院專家團隊2年內5次赴綿開展技術攻堅,針對桃樹、梨樹、葡萄等修剪技術進行現場示范,積極推廣“高接換種”“高光效樹形”“光調控修剪”等技術;在葡萄、梨、草莓、桑葚等水果種植方面改種或增加“妮娜女王”、早熟梨蘇翠1號、“黑珍珠”等新品種,助力果園可持續發展。
作為專家團隊成員之一,鎮江市農科院生態農業研究室副主任毛妮妮介紹,除了針對果樹的栽培與修剪技術進行現場教學,其間,專家團隊還與園區工作人員、種植戶、當地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就園區升級改造、產業鏈延伸等問題進行探討,旨在通過引進優質品種、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品牌建設、拓寬宣傳渠道等措施,進一步提升示范園區的綜合經濟效益。此外,專家還針對當前果樹產業輕簡化、綠色化生產和精準化管理及機械化、智能化應用等,提出了意見建議,進一步推動園區實現現代化發展。
葡萄種植采用省力化的“飛鳥式”栽培模式、桃種植采用宜機化的“Y形”和“倒個形”樹形、草莓采用高架清潔化生產,村民譚紹華指著葡萄藤感慨:“當年江蘇專家教我們種‘夏黑’,現在新品種新技術又讓效益翻番,日子比葡萄還甜!”據統計,17年來,該示范園累計開展田間技術指導200余場,園區如同移動的“田間課堂”,培訓農技骨干超千人次,培育出30余名“土專家”,進一步實現?“技術輸血”到“自主造血”?。
“項目建成后,可明顯提升綿竹沿山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產業競爭力,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同時,高品質的水果不僅可帶動園區明顯增加收益,還可解決周邊村民務工50余人。”綿竹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了從品種技術優化升級、栽培模式簡約化、機械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接下來,鎮江市農科院將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和競爭力,持續發揮援建成果的引領作用。(明庭舒 記者 滕慶海)
圖片:方志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