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園林內品嘗早茶、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感受千年文脈、打卡“最美漁村”揭秘致富密碼……4月23日,由江蘇省委網信辦和省廣電總臺聯合主辦,荔枝新聞中心組織發起的“長三角遇上大灣區”融媒體新聞行動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揚州,體悟水韻江蘇的魅力,感受文旅融合的發展與變化。
包打天下 炒遍全球
揚州早茶經濟挺進大灣區
來揚州感受水韻江蘇,那就一定少不了體驗一下“皮包水”的早茶文化。上午采訪團來到冶春御馬頭店,品嘗地道的揚州早茶。“乾隆吃過”的五丁包、“翡翠”燒麥、“賈母最愛”的如意鎖片……精美的早茶配上園林勝境,讓來自廣東的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張晉大呼“太精致!”“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鮮美的蟹黃湯包也讓香港橙新聞編輯唐小茜用粵語大贊“猴賽雷!”
當揚州早茶碰上粵式早茶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記者們現場采訪了解到,近年來冶春在堅守經典的同時,積極探索創新,將粵式早茶的精髓進行巧妙融入,開創了“咖啡+早茶”“冰激凌+早茶”等跨界組合。此外,冶春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總廚師長趙均透露,未來大灣區的朋友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正宗的揚州早茶:“我們去年3月在深圳開了第一家門店,計劃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在澳門、香港開設第二家、第三家門店。”
文旅融合 科技賦能
歷史名城打造運河文化金名片
來到揚州,怎能不體驗一下世界運河之都的魅力。站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歷史之船上,通過聲光電技術穿越時空,沉浸式體驗千百年來,運河四季交替的繁盛時光。大家憧憬中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有了最具像的表達。
同樣來自運河城市的中國藍新聞記者陳穎在體驗完“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廳后贊不絕口:“大家都知道杭州和揚州是兩座大運河沿線的城市,作為古老的城市他們又都煥發了新的生機。在這里,通過聲光電的運用我仿佛穿越時空,沉浸式感受到了2500年前大運河兩岸百姓的生活風貌。”
在傳承中加強保護,讓創新與發展同步,澳門日報記者鐵怡點贊揚州文旅產業發展。“作為來自大灣區的記者,我也希望通過這次的采訪報道,為傳播揚州文化、運河文化打開一扇窗,進一步提高影響力。”
文化的交融讓運河在波光中泛起新的漣漪。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社會服務部負責人劉世發介紹,大運河博物館跟粵港澳大灣區有著比較緊密的聯系,“僅2024年我們就接待了大概有100多場次,總體接待人數達到數萬人,此外我們還跟廣東省博物館、清遠市博物館開展了比較深度的交流合作。后期,我們也想跟他們加強文創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借鑒下他們先進的文創設計理念。”
漁家文創 水韻江蘇
“最美漁村”百姓致富有密碼
采訪團在揚州的最后一站來到了位于邵伯湖畔的沿湖村,這個曾經被奚落為“漁花子”的水鄉村落,如今不僅是“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鄉村振興旅游富民先進村”,還成功實現了從“靠水吃水”到“依水興旅”的產業轉型。
從“漁花子”到“國家級最美漁村”,沿湖村是如何華麗轉身的?面對采訪團的提問,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德寶給出解答,“我們從傳統漁業中解脫出來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依托漁村的本地特色漁文化和良好的生態資源走上了一條新的致富的道路。在整個發展當中既保護了生態,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他介紹,沿湖村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從傳統一產到一三產融合、從捕魚賣魚到“賣旅游”的轉變,形成15家漁家樂,8家民宿,漁文化博覽館年接待研學團隊超600批。
深挖漁家文化資源,百年漁村煥發出強勁的現代活力。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旅游收入3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3.83萬元。漁民經營的旅游項目有近10家年純收入達到了30萬元以上,帶動本村就業400多人。
從夜游古運河到非遺體驗工坊,從園林實景演藝到淮揚美食品鑒,揚州正以文旅新生態,讓“詩與遠方”在千年文脈中交融共生,也給采訪團的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行程的最后,央視網記者顧津溶表示,“在揚州的行程讓我深刻感受到揚州是個好地方,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這座城市散發的創新和活力以及濃厚的歷史底蘊。”
接下來,采訪團還將前往南京,繼續聚焦江蘇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成就,探尋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板塊如何搶抓機遇、協同發展,共同開啟新未來的舉措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