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發布《2024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24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10046.2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同比增長6.0%,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7.3%。
江蘇坐擁954公里海岸線和3.75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獨特,但從整體上看,江蘇海洋經濟的優勢并不突出,海洋經濟體量與經濟大省地位并不匹配。此次海洋經濟首破萬億元“大關”,彰顯出江蘇“向海發展”的哪些雄心,江蘇尋求經濟新增長極又進行了怎樣的布局?
領先全國6.8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筑牢海洋經濟“底盤”
“一產穩固、二產領跑、三產提質,三大產業協同發展”,這是過去一年,江蘇海洋產業整體上呈現出的格局,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3.2%、42.6%和54.2%,其中第二產業領先全國平均水平6.8個百分點,筑牢了海洋經濟底盤。
船舶海工產業,是江蘇海洋經濟的“頂梁柱”,體量已連續14年全國領先。前不久,在靖泰界河至大掘港之間,江蘇揚子泓遠造船有限公司綠色高技術清潔能源船制造基地項目在靖江市新橋鎮開工,這是我省船舶海工產業的又一重點工程。
“我們利用長江岸線1234米,計劃建設30萬噸級造船塢、20萬噸級舾裝碼頭、10萬噸級港池舾裝碼頭各一座,繳納稅費超3億元?!痹擁椖控撠熑私榻B,建成后,這里將成為揚子江船業綠色高技術清潔能源船訂單建造的主要基地。
“中國造船看江蘇,江蘇造船看靖江”。作為全國造船第一大縣級市,每年從靖江下水的新船幾乎快趕上整個日本一年的造船完工量。公報顯示,以揚子泓遠項目為代表的江蘇海洋船舶工業再一次在全國領跑,三大造船指標實現“16連冠”——
2024年,江蘇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達到2281.8萬、5225.7萬、9825.4萬載重噸,同比分別增長18.3%、48.8%、49.9%。實現行業增加值380.8億元,占全國的27.8%,海洋船舶工業的核心地位十分明顯。
與此同時,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在2024年也排名全國第一,實現行業增加值270.6億元,占全國的26.2%。
盡管美國宣布對中國造船業實施高額關稅,但中國在全球造船市場上的份額超過一半,市場對物美價廉的“中國造”依賴度極高。對于我省而言,“坐穩”全國首位,江蘇“造大船”“大造船”勢頭強盛,具有極強的不可替代性和國際競爭力。特別是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兩大優勢產業能夠在全國“登頂”,再次展現出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韌性。
風電兩項數據位居全國前列
新興產業崛起成發展新動能
除了海洋船舶工業等傳統的優勢產業“一路領航”,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成為發展新動能。
海風勁吹,葉片隨風轉動。鹽城是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不久前,記者在黃海距離海岸幾十公里的鹽城國投集團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場的灘涂上看到,一座座百多米高的“大風車”隨風轉動,鹽城已形成全國最大規模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
去年,鹽城推動3個265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全市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676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達312億千瓦時,連續15年居全省首位。同時,推動10個儲能電站181萬千瓦建成并網,規模全省居首。
江蘇擁有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最大的研制基地,僅鹽城一地,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就占全國四成以上。2024年江蘇海洋電力業實現穩步增長,全省海上風力發電量32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9%,海上風力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1183.3萬千瓦,這兩項數據均位居全國前列。
錨定海洋新能源發展方向,我省印發“海上光伏開發建設實施方案(2025—2030)”,計劃到2027年,全省海上光伏累計并網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全省海上光伏累計并網規模達到1500萬千瓦以上,力爭達到2000萬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海洋旅游業表現同樣亮眼,成為增速最快的板塊之一,去年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市國內旅游收入2067.9億元,同比增長11.8%。
海洋新興產業的崛起,折射出我省海洋經濟以高端制造為根基、綠色能源為引擎、區域協同為紐帶的發展模式?!翱梢哉f,這次突破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質的飛躍,展現出江蘇海洋經濟強勁的發展韌性與戰略價值。”省海洋經濟監測評估中心副主任顧云娟點評說。
經濟體量與海洋強省還有差距
站上新起點打造發展“新高地”
步入萬億元的新階段令人欣喜,但江蘇海洋經濟體量與海洋強省還有差距。作為對比,跟我省GDP體量相當的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已突破兩萬億元。如果江蘇海洋生產總值這個“關鍵量”能夠趕上去,江蘇地區生產總值也將順勢而上。
縱觀過去一年江蘇海洋三次產業的整體表現,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研究員張春龍分析認為,“破萬億”正是新的起點——首先,江蘇是制造大省,作為核心動力的產業優勢不斷鞏固提升,雙燃料動力船等綠色產品持續搶占國際市場。同時,綠色轉型與科技創新增強發展韌性,比如,我省LNG雙燃料船減排優勢突出,海上風電裝機規模保持前列,智能化、低碳化技術提升產業附加值,共同推動了江蘇海洋經濟量質齊升。
政策與要素保障形成強力支撐,也為海洋經濟發展“定向”“護航”?!督K省海洋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明確2030年目標,保障了5年內的政策“航向”不偏離;省級層面強化用地用海保障,盤活存量圍填海釋放發展空間;財政資金與優惠政策向民企傾斜,激活市場活力。數據顯示,去年,全省186個建設項目用海獲批,保障用海面積約13萬畝,拉動投資1526.46億元;全年盤活利用存量圍填??臻g5145.39畝,拉動投資約267.36億元。
在張春龍看來,區域聯動與融合發展則拓展出江蘇海洋經濟新空間。比如,通州灣江海聯動示范區加速建設,跨江交通短板逐步補齊,港產城聯動效應顯現,連云港徐圩石化、南通大通州灣等板塊集群爆發;再比如,沿海地區推動“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旅游”融合模式,全省海洋旅游業增速突破10%,開辟出多元增長路徑。
如何持續經營好這片經濟發展的“新高地”?顧云娟建議,下一步,要聚焦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海洋資源高水平保護利用,全面落實《江蘇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優化海洋發展空間,強化海域空間資源要素保障,加強海洋經濟分析研判,提升海洋經濟治理及決策能力,助力全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經濟大省“挑大梁”注入“藍色動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姚政宇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