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區平江新城今年一季度成績單最近新鮮出爐——這片13.95平方公里的熱土以2.3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5%限額以上零售業增速、連續兩年外資到賬增速破1000%的亮眼成績,印證著“站產城人”融合戰略的實踐成果。
每日近400班次列車經停、10萬旅客穿梭如織的蘇州火車站,不僅是長三角重要交通樞紐,更是姑蘇區平江新城發展的核心引擎。如今,以蘇州火車站為“樞紐”向北俯瞰,開發建設20年以來的平江新城,正以“200萬方載體空間、億元樓宇集群”的密度,彰顯著產業“硬聯通”、民生“軟連接”、文化“心融通”三個維度齊頭并進的城市進階新路徑,全力打造兼具國際品質與江南韻味的“第一窗口”。
從“流量樞紐”到“經濟引擎”
產業聚能驅動產城融合
來往客流如何撬動經濟產值?答案藏在離蘇州火車站直線距離不到500米的“科創水街”里。
走進平門塘“科創水街”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一片繁忙景象。“我們正在建設的科創走廊項目,計劃打造5棟辦公大樓,這里將成為科技產業創新的高地。”蘇州中設數科負責人介紹。未來,中設數科大數據管理集成平臺、蘇測院測繪地理信息數字科技創新研發基地等都將落地于此。項目建成達產后,預計引進研發技術人才300人左右,新增就業崗位680個,年納稅額超6000萬元。這一項目的快速推進,正是平江新城推動產業升級,將交通樞紐流量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的生動體現。
樓宇拔節生長,產業聚鏈成勢——
在平江新城,樓宇經濟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國發大廈、信展財富大廈等億元樓宇集群拔地而起,形成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圍繞國發大廈、萬融國際等甲級寫字樓構筑的“數字金融產業帶”,貢獻年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2.4億元,連續兩年保持20%以上高增速;依托蘇大附一院和蘇州醫學中心打造的“生命健康產業圈”,已先后引進愛康國賓、優眠心理等30余個大健康項目,“醫學研產”深度融合的健康之城初具形態。同時,平門塘“科創水街”建設加速,3宗科教研發用地開發有序推進,進一步強化了“站城融合”新經濟帶的產業競爭力,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項目落地,為區域經濟持續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同時,酒店集群的打造也為平江新城留住“過夜客”、促進消費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福朋喜來登、雅高瑞享等國際品牌酒店與江南織造府花間堂等文化主題酒店相互補充,形成“高端+特色”的矩陣。雅高瑞享預計于“五一”假期前開業,福朋喜來登也即將開始預驗收和驗收。這些酒店不僅提供高品質的住宿服務,更融入江南文化元素,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駐足停留,帶動餐飲、購物、娛樂等消費,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推動消費經濟的繁榮。
從“高效通行”到“舒心體驗”
服務品質夯實“基本盤”
經濟發展的“快節奏”,離不開城市治理的“慢功夫”。
蓮升路作為東西向主干道,是蘇州城市生活廣場、平江悅商業體及公寓的主入口,人流密集,涵蓋業主、通勤人員、辦事群眾、外賣員等各類人群,車輛停放需求集中,交通壓力較大。平江新城近日及時補充缺失、修復損壞的交通標識和標線,并增設醒目的非機動車停車指示導向牌,方便市民快速定位停車點位。同時利用蘇州城市生活廣場、陽光城平江悅現有停車區域,增設外賣和快遞車輛專用停放點,并在蓮升路北側加裝交通隔離設施,分隔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既防止機動車侵占非機動車道,又保障了非機動車的通行安全。這一系列交通治理舉措,有效提升了區域交通效率,為商業活動的順暢開展和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交通環境。
當產業發展的齒輪飛速轉動,只有織密治理網絡、提升城市溫度,才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在保障高效通行的基礎上,平江新城更注重為居民和游客帶來舒心體驗。“以前出站打車,經常要等很久,還容易迷路,現在指示牌很清晰、志愿者很熱心,出行方便多了。”經常往返蘇州的旅客張先生感慨道。在平江新城,交通網絡的立體化升級切實破解了“最后一公里”難題。地鐵2、4號線在蘇州站實現無縫換乘,水上巴士直連平江路,真正實現了“出站即景區”。
良好的出行體驗吸引更多游客前來,促進旅游消費,同時也提升了區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平江新城結合城市體檢工作、“逢四說事”特色做法,與城投集團等9家企業單位協同共治,推動城市生活廣場周邊區域整治提升。同時加快打通毗鄰區域3條斷頭路,常態開展聯合執法規范整治流動攤販,城市面貌明顯改觀。同時推進“海棠紅·幸福里”建設,讓居民幸福感更可持續。
從“過境站”到“文化窗”
文化IP助力經濟發展
樓宇的高度,丈量著城市發展的速度;而文化的厚度,決定著產城融合的溫度——
翻開《錦繡流年:蘇州火車站百年影像集》,260余幅歷史影像從晚清鐵軌鋪設到新時代高鐵飛馳,記錄118年變遷。去年,這本長三角首個全景呈現火車站發展變遷的圖集在蘇州發布,是平江新城“站文化”品牌的開篇之作,也是旅客讀懂蘇州的“文化手信”,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愛好者前來,帶動文化旅游消費,為經濟發展注入文化動力。
漫步平江新城,修繕后的南馬路橋古樸典雅,蘇式花窗博物館里精美的花窗訴說著歷史的故事。而正在打造的江南織造府項目更是古今交融的典范,這里不僅有絲綢非遺展陳,還打造了園林式商業街區,讓游客可以帶走“蘇式文化”。當旅客在此流連忘返時,他們帶走的不僅是文化記憶,更是平江新城用“軟實力”鑄就的“硬經濟”。“在這里,既能感受到現代城市的繁華,又能觸摸到歷史文化的脈絡,特別有韻味,讓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再來!”來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說道。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風景,服務是發展最暖的底色。在文化傳承的同時,志愿溫情也為城市增添了亮麗的色彩。“蘇站大媽”志愿服務隊活躍在蘇州站周邊,日均服務300人次,她們提供多語種咨詢、應急醫療等暖心服務,成為蘇州的一張溫暖名片。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實時監測人流,動態調配服務資源,讓服務更加精準高效。“有一次我在火車站迷路了,多虧了‘蘇站大媽’耐心指引,還幫我規劃了游玩路線,特別貼心。”外地游客劉先生回憶道。“蘇式服務”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口碑,也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資者。
過去,這里是來往旅客的“過境站”;如今,這里成了經濟發展的“永動機”。
站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起點,平江新城正以“樞紐治理2.0”和“人文服務升級版”為方向,持續探索“站產城人”融合發展新路徑。這種兼具精度與溫度的治理范式,不僅為城市中心城區治理提供了操作樣本,更印證了一個樸素真理:城市治理的終極目標,在于讓每個生活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發展的紅利與文明的溫度,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蘇報記者 李浛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