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列載著21個集裝箱冰箱、洗衣機的中歐班列從蘇州國際鐵路物流中心駛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江蘇的中歐班列有得天獨厚的貨源地優勢,很多貨主都會選擇鐵路班列運輸,最近,有許多客戶在咨詢家電類、電子工具類等商品通過班列出口。
在全球貿易格局深刻調整、關稅壁壘陰影未散的當下,江蘇外貿以“逆勢突圍”的姿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從南京海關統計的家電出口同比增長12%,到中歐班列滿載“消暑商品”馳騁亞歐大陸,從江陰港單次133輛客車出口刷新紀錄,到連云港AGV智能車庫實現車輛“秒級”周轉,這片土地上的企業正以驚人的韌性突破重圍。海關、港口、物流企業協同構建的“立體化出海通道”,不僅為“江蘇制造”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更彰顯了中國外貿轉型升級的澎湃動能。
中歐班列織密“鋼鐵駝隊”,陸路通道重構全球供應鏈韌性。當傳統海運面臨運力緊張、船期延誤等挑戰時,蘇州中歐班列的“逆勢上揚”為外貿企業開辟了新賽道。這條橫跨歐亞的“鋼鐵駝隊”,以“門到門”的定制化服務破解了中小企業出口難題。某電子企業通過班列出口的電子工具類產品,較海運節省15天運輸周期,且全程冷鏈運輸保障了精密儀器的安全性。班列的“貨源地優勢”更催生了“產業集群+班列運輸”的協同效應。蘇州工業園區內,小家電企業與班列運營方共享物流數據,實現“生產即發運”的零庫存模式。“以運促產、以產帶運”的良性循環,印證了陸路通道在重構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價值。
港口創新激活“藍色引擎” ,智慧物流重塑外貿競爭新優勢。江陰港的散貨船“綁帶固定+隔離保護”模式,與連云港AGV智能車庫的“汽車旅館”概念,共同勾勒出中國港口轉型升級的清晰路徑。前者以“船期靈活、成本降低30%”的優勢,讓國產工程車、消防車等特種車輛批量駛向“一帶一路”國家;后者則通過“5200輛存儲+18萬輛年周轉”的極限設計,將汽車出口效率提升4倍。“量體裁衣”的創新,源于對細分市場的精準洞察。當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激增,連云港海關推出的“抵港直裝+邊運抵邊裝船”模式,讓國產新能源車從工廠到船艙的時間壓縮至6小時,較傳統模式效率提升70%。港口正從“貨物中轉站”進化為“價值創造中心”。
監管革新打通“最后一公里”,制度創新釋放外貿主體活力。常州海關與重慶海關的“分箱發運”聯動監管,堪稱制度創新的典范。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與配套鋰電池的“拆分出口”,不僅避免了“千里迢迢運回電池產地檢驗”的尷尬,更通過“全流程溯源管理”確保了危險品運輸安全。“風險可控前提下的流程再造”,讓企業每年節省成本超千萬元。與之呼應的是,張家港海關推出的“加班驗放+預約通關”服務,為季節性商品出口提供了“24小時通關保障”。當監管從“管理思維”轉向“服務思維”,從“流程管控”轉向“風險防控”,外貿企業就能在合規框架下釋放最大潛能。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江蘇外貿的實踐為全球貿易復蘇提供了中國方案。當海關改革持續深化、港口能級加速躍升、企業創新活力迸發,中國制造的出海之路必將越走越寬。魚米之鄉正在讓每一個集裝箱都成為展示中國制造的窗口,讓每一艘遠洋巨輪都承載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黃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