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場公交車小型化潮流正席卷全國部分城市。在南京、鹽城、青島等地,小巧、靈活、快捷的“小公交”,正成為城市公交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微循環角度看,在地鐵路網越織越密,網約車、私家車、共享單車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小公交”更善于穿梭在狹窄路段,也更便于夜間公交站、臨時專線等的設置,還能節約運力資源,它們正以“小快靈”特點重塑市民出行體驗。
“小公交”的出現,有服務與經營的“兩筆賬”。當下,隨著公交客流量減少,一些路線使用大車正變得“奢侈”,公交小型化也是為了節約成本、降本增效;同時,公交“迷你化”了,也有助于提高車速、緩解交通堵塞,更容易深入小區社區和園區,甚至利于無人駕駛等“黑科技”的應用,從多個方面優化乘客乘坐體驗。
公交車小型化,絕不只是車體的簡單“瘦身”,而是折射出城市公共服務的細致入“微”,它是城市治理精細化諸多措施的一個縮影。同樣以公交為例,除公交小型化之外,站在乘客角度考慮,不少地方進行了很多提升服務體驗的探索。如南京推出掌上數字站牌,公交多久到“碼上就知道”;蘇州推出旅游、購物等公交專線,提供乘客免費寄存服務;鹽城推廣智能公交電子站牌,讓公交車從“固定班次”智慧升級到“動態響應”。這些措施,切中了游客體驗的“痛點”,優化了游客出行體驗。
今天,盡管公交小型化仍處于推廣、普及階段,仍有不少磨合期,仍存在載客量不足、過度小型化等現象。或許,要讓公交大小、載客量多少的“供”與乘客數量、需求的“求”相匹配,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期”。不過,“小公交”所要傳達出的城市治理精細化理念,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過去幾年,我國城鎮化率持續提高,截至去年已達67%。城市由大拆大建的大規模增量建設,走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階段,城市治理單元的切分更加精細,許多原本看似合理的公共服務迫切需要改造。如隨著小區“變老”,老舊小區如何升級、改造,以承擔起休閑鍛煉、商業服務、停車行車等多種功能?隨著自行車、電瓶車增多,城市交通中如何讓攔車石墩和道路護欄既有效隔離人、車,也防止其絆倒人致傷致死等現象?隨著高溫極端天氣增多,城市要不要在路口設置遮陽傘,以降低高溫天氣闖紅燈的概率?
在這些“細枝末節”問題上,不少地方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實踐,換取了城市治理效能的提升。無論是多地“小公交”的推行,還是在類似城市“微治理”問題上的實踐,都啟示我們,要確保城市運轉更加良好有序,就要在更宏大維度、更精細視角上,審時度勢、不棄微末,多些細致入“微”的追求,多些在改善軟硬件上的“尺寸之功”。
(韓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