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防范和解決網絡暴力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中央網信辦近日部署開展“清朗·網絡暴力專項治理行動”,聚焦網絡暴力易發多發、社會影響力大的18家網站平臺進行全鏈條治理。
世上從來沒有“正義”的網絡暴力,再美好的愿景與情感,只要通過網絡暴力的形式釋放,都是對網絡環境的污染、也會對他人造成傷害。44歲的陳國平此前是河北省秦皇島公安局海港分局反詐中心的民警,去年9月以來,因為在短視頻平臺迅速出圈收獲了近750萬粉絲。但如今,他決定辭去警察職務,對于辭職的原因,他歸結為兩次網暴。網絡暴力行為頻發嚴重污染了網絡環境,給當事人造成身心傷害,嚴重的還會釀成生命悲劇。這樣的案例已經數不勝數,區別只是嚴重程度不同。如何有效防范和解決網絡暴力問題,已經成為一道急需解答的考題。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廣大網絡用戶獲得更多表達渠道,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無序的情緒宣泄和肆意的網絡暴力。據抖音安全中心統計,平臺每天產生8億條評論,其中,被投訴、舉報并最終處理的評論中,“謾罵,人身攻擊”占比32.79%。數據不可謂不觸目驚心。但任何理由,都不是實施網絡暴力的借口。
“謠言和網絡暴力,往往是一對孿生兄弟,也是網絡世界的兩大顯性毒瘤。”一場場“言語風暴”的背后,是個別人“鍵對鍵”時忽視了表達的分量、罔顧了發言的責任。情緒先行,就容易成為“謠言傳聲筒”;理性后置,結果就會淪為“網暴擴散器”。要知道,匿名和虛擬不是“張口就來”的理由,道德和法治才是“言由心生”的前提。每個網民既要把控自己的“言論邊界”,以身作則維護網絡文明,又要保護自己的“權利邊界”,避免在自身權益遭受侵害時手足無措。從留存網暴內容記錄,到委托公證部門固定證據,再到向公安部門報案、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刑事自訴,以法律武器回擊網絡暴力。
表達有邊界,流量有底線。企業做得越大、平臺越活躍,相應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就越大。企業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網絡平臺不會被流量綁架、被情緒左右。對各類網絡平臺來說,要不因“眾怒難犯”而沉默,不當“推波助瀾”的“幫兇”,采取精準有效的措施從嚴整治,真正立起“防火墻”、架起“高壓線”,將這次“清朗·網絡暴力專項治理行動” 全鏈條治理提到的“建立健全識別預警機制、建立健全網絡暴力當事人實時保護機制、嚴防網絡暴力信息傳播擴散、加大對違法違規賬號、機構和網站平臺處置處罰力度、強化警示曝光和正向引導”落到實處,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聞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