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上海的疫情防控始終牽動著江蘇人民的心。近一個月來,江蘇先后派出1.4萬余名醫護人員馳援上海。他們無懼風雨,星夜馳援,與當地居民、患者之間結下深情厚誼,譜寫了一曲蘇滬人民團結攜手共克時艱的戰“疫”之歌。
那束微光,照亮我前行的路
“這件事雖然過去好多天了,但我仍然清晰地記得那個小姑娘,還有那束微弱的光芒,它一直照亮我前行的路……抗疫的路上我們醫護人員并不孤單,背后還有千千萬萬的老百姓!”
4月9日上午,當再次接到支援上海的通知后,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立即組織醫療隊員第三次趕赴上海支援核酸采樣工作。“我們是上午10點多淮安坐大巴出發的,到達上海郊區一個較偏僻社區時,已經是下午5點多了,當時我們5個隊員要負責全社區3000多居民的采樣任務,所以大家非常忙碌。”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六病區護士長、援滬隊員李海珍告訴記者,采著采著,天色就暗下來了,她所處在社區小廣場一個角落里,無法架燈,只能借助遠處的燈光進行采樣,眼睛很累,效率也很低。
“前面還排著不少人,我非常著急。突然此時我感覺眼前一亮,一束光從背后照到我面前。我回過頭,發現是一名小姑娘,遠遠地站在我身后用手電筒在給我照明。”李海珍說,那一刻她特別激動、特別暖心。
小姑娘對李海珍說:“老師,我從遠處給您打光,可以嗎?”“可以!可以!但還有這么多人要采集,你一直舉著太累了!”“沒關系,你們比我們更辛苦,我舉一會兒手電筒沒什么!”
晚上9點、10點、11點……時間慢慢流逝,排隊的居民終于全部采樣完畢。此時,李海珍注意到身后的燈光還在,于是趕緊轉身對小姑娘說:“姑娘,結束了,謝謝你!快點回家吧!”此時她才放下手電筒,用力甩了甩胳膊,向我鞠個躬。“看著與我孩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我的心里除了心疼還有感動,此刻,我只想說:蘇滬一家,同心抗疫,我們一定會勝利!”
隊友情深,護士長變身“大家長”
“我們這批隊員一共102人,其中有72人是第一次到方艙支援。”從 4月1日深夜抵達上海,這已經是江蘇省援滬醫療隊、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理副組長陶連珊援滬工作的第31天了。
今年52歲的她,身邊不少隊員都和她女兒差不多一樣大。“抗疫之外,保護這群孩子也是我的責任之一。”陶連珊從穿脫防護服、消毒、洗手,到處置病情,確保每個人都要通過培訓考核過關后上崗。擔心年輕人們雖然滿懷信心來支援,但不排除可能產生畏懼心理,陶連珊經常把“有什么事一定來找我”“沒關系”掛在嘴邊,儼然成了援滬隊員們的“大家長”。
初進方艙,許多工作還未能理順,清點物資、規劃進艙出艙路線……陶連珊經常帶著大家忙碌到深夜。一名護士在抗疫日志里這樣寫道:陶連珊護士長是大家的“物資生活總管”,這位援鄂英雄三上“火線”,年近六十的她常常忙到深夜,對大家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別急,一開始有點困難,后面會慢慢變好的。”
說到“年近六十”的說法,陶連珊在電話那頭溫柔地笑開了:“相信姐妹們是因為能從我身上獲得安定感,才愿意這樣形容我的吧!”
隨著方艙內一些床位升級改造成亞定點醫院床位,不少臥床、有基礎疾病的老人被收治進來,護理壓力陡增。有的老人需要每兩個小時翻一次身,護士們想出辦法,將床單折成三折,讓老人像在“襁褓”中一樣。這個動作并不容易,每次需要4名護士同時發力,往往幾次下來瘦小的護士們就會渾身大汗。“這些年輕人讓我這種‘前浪’自愧不如,她們從不叫苦。”
陶連珊2020年在武漢抗疫53天,2021年在南京棲霞區隔離點工作20天,今年3月在連云港支援19天。這次再到上海,又看到了很多曾并肩作戰的江蘇省醫療隊的隊員。“這些老朋友還依然沖鋒在前,非常親切,敬佩他們!”
領隊丁豐美在巡查點位
內心的滿足和成長,是最大的褒獎
近一個月來,江蘇廣大援滬醫療隊員不僅工作強度大,還經歷了風雨、寒冷和烈日等惡劣天氣的洗禮。為了減少上海方面的負擔,部分援滬醫療隊每次都當日往返,光是來回車程都在十小時左右,盡管長途諸多不適,沒有人叫苦叫累。許多年輕隊員把這種經歷當成人生成長的寶貴歷練和精神財富。
“能夠成為江蘇省援滬醫療隊核酸采樣隊的一員,我深感榮幸!”回顧援滬的這一個月,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外科醫師羅成充滿感慨,“咱們支援隊伍,從任務伊始,每次都能夠一個不少的出去,一個不少的回來。不僅完成支援任務,為集體爭光,我個人也得到了極大的褒獎。”羅成告訴記者,這里的褒獎并不是指物質層面,而是來自于內心的滿足和自豪,收獲和成長。
羅成所在的南京市婦幼保健院采樣小隊目前共完成11次采樣任務,總共采樣近60萬人次。“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集體力量和年輕的活力。”羅成說,這次抗疫支援讓自己深深意識到,波瀾壯闊的抗疫動員,數量大的核酸采樣任務,都需要每位隊員的積極響應、辛苦付出及上海人民、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作為曾當過軍醫的80后,羅成說,援滬醫療隊中大部分都是90后和00后的少男少女。這次援滬經歷讓他重新認識了新時代的年輕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不亞于軍人的執行力、紀律性和奉獻精神。更可貴的是,他們還將活潑可愛的性格、青春飛揚的神采、與時俱進的氣息帶入到隊伍的每個角落。”每次任務完成后,年輕的姑娘和小伙子們談笑風生地說著遇到的各種趣事,自豪地分享當地居民向他們表達的謝意,驕傲地展示著當天取得的“成果”。“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為自己能夠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而驕傲。”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仲崇山 蔣明睿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