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民靠天吃飯,收成時好時壞,現在國家政策好了,科技發達了,我們都沒想到,莊稼還可以這樣種?!币伺d丁蜀鎮蓮花蕩的農民望著眼前的高標準農田由衷感慨到。通過物聯網技術監控作物實時生長情況,像打點滴一樣精確到分秒灌溉水肥……在科技智慧的加持下,宜興的有機大米、水果番茄等農作物不僅高效增產品質好,還吸引了源源不斷的訂單、賣出了好價錢。
去年,宜興入選全國首批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正大力推進“產業+園區”“科技+示范”“生態+觀光”的都市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智慧、生態、融合”為主題的都市智慧農業創新應用先導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示范區。
蓮花蕩里種出來“金稻米”
宜興丁蜀鎮蓮花蕩里種出的有機大米可是頂呱呱的。在物聯網技術的加持下,“蓮花蕩”牌大米曾連續3次獲得國家金獎。“有機大米品牌已經做了5年,隨著科技化、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種出來的高品質有機大米在市場上很暢銷,上海、北京等外地客戶都慕名來買,售價20元/斤?!币伺d蓮花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許彩芬指著地里200畝油菜介紹,“油菜可以肥田,馬上要收割了,6月10日左右這片地就開始插秧?!?/p>
然而早幾年前,這里還是成片的魚塘、連排的豬舍,環境臟亂不堪。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過程中,丁蜀鎮不僅退漁還田、拆除豬舍等,還引導市三洞橋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等一批農場單位用上物聯網技術,成功演繹生態種植到智慧種植的“升級版”。
在農田里,記者發現了水肥一體機,氣象監測、土壤墑情監測設備,太陽能殺蟲燈等。這些物聯網設備顛覆了傳統的憑經驗種植,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一些問題,在被無線采集終端收集后可通過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不用置身田間,只要掏出手機通過APP連接物聯網中心,即可實時掌握溫濕度、光照、降雨量、風向等農情信息。何時插秧、施肥、長成、收割,全部通過科技和數據來做決策。
物聯網技術的運用不僅有效降低了勞作成本,還降低了水肥等使用量,每畝地可節約成本400余元。華麗變身的蓮花蕩成功走出了一條生態化、精品化的旅游觀光農業之路。這個月初,蓮花蕩又入選了江蘇省首批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名單,農場將圍繞耕翻、插秧、植保、收割等種植全過程推進無人化農場建設。
據悉,近年來,丁蜀鎮聯合中國移動無錫分公司、中國農業大學宜興農業物聯網研究中心合力打造農業物聯網小鎮,農業物聯網建設已成功覆蓋大田種植、水產養殖、設施園藝、茶葉生產、鄉村旅游等多個領域,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探索了一條新道路。
智能灌溉給作物“打點滴”
臨近中午,室外溫度接近30攝氏度,位于宜興和橋鎮的辰希緣都市果園種植大棚內卻涼爽舒適。大棚里除了種植區域外,其余地面都是干凈平整的水泥地,一點沒有傳統田地泥濘的臟亂感。在面積約10畝的水果番茄大棚區里,藤蔓上既有綻放的小黃花,又有掛著的成串果實。挑一顆熟果摘下,咬一口汁水飽滿,是小時候吃到的味道。“這是日本進口的中玉,皮薄多汁,平均甜度大于8度,番茄紅素、胡蘿卜素、谷氨酸等營養成分也高于普通番茄,而且無限生長。”負責人李懷軍介紹,這批番茄是去年8月底種植的,采摘期可以從去年11月上旬延續到今年7月底,平均一株全年產量3公斤。
優質的品種加上智能化管理,讓番茄的品質更上一層樓。一方面,這里的番茄種植脫離了傳統土壤,采用進口的深海泥炭基質,可以杜絕細菌。另一方面,得益于智能灌溉設備,通過計算機監控濕度、溫度、病蟲害情況,從埋在基質里的管道把番茄成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像打點滴一樣精準輸送到位,不打農藥,蟲害極少。李懷軍表示,現在一畝地的產值能達到65-70萬元。
另一個大棚里,15畝新西蘭紅心獼猴桃也開始掛果,繁茂的藤蔓爬滿了頂部支架。每棵獼猴桃樹長在約5-6平方米的花壇里,通過計算機控制精準搭配營養和施肥,在節約水肥、綠色環保的同時,提高果實品質。“每棵樹都能根據不同狀態進行精細化管理,預計畝產約有7000斤?!倍嗄甑姆N植經驗讓李懷軍深信,只有發展精細化、智慧化的現代農業才有出路,“現在整個種植區只需5個人手進行整株、接待等工作,基本實現生產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