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的目標。”2018年8月28日,習近平主席給參加“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的青年代表回信,強調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勉勵他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的努力。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同沿線國家共建的幾十個境外合作園區為當地創造幾十萬個就業崗位。各領域人文交流深入推進,為青年國際交往和創新創業搭建了平臺,青年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中的作用逐步顯現。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時代總是把歷史責任賦予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如何發揮青年積極作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如何發揮“一帶一路”平臺作用促進青年創新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和政策合力,需要進一步厘清理念和路徑兩個層面的問題,進而形成系統性機制保障,提升參與有效性。
堅持融合發展,更好發揮青年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作用
青年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力軍,應堅持融發合展的理念。
從人文交流角度來看,青年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是未來的領導者和建設者。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而民相親要從青年做起。”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舉辦的中外青年友好交流活動品類豐富,規模也越來越大,藝術夏令營、志愿服務、影像展、文化旅游交流活動等受到廣泛歡迎,為促進民心相通夯實了基礎。
從國家形象塑造來看,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提升國際影響力、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青年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形象的塑造和展示與經濟發展、時代主題、社會思潮、文化積淀、國家敘事方式等緊密相關,并發生著歷時態流變。自信、包容、誠實、進取的青年形象,助力提升國家形象的影響力。
從傳播媒介角度來看,高效的傳播媒介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載體。網絡傳播和人際傳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兩種傳播方式的共同活躍主體是青年群體。青年通過國際社交媒體,從自身和日常生活視角生動、細膩地表達著中國形象,體現愛國情懷及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具有互動性強、直接有效的“微”特色,與主流媒體形成互補,成為國家形象傳播與塑造的重要方式。
青年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力軍,但要從“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看待青年群體的構成,既要發揮中國青年的主動性,也要引導和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更大范圍的文化交流和價值共識,增強共建的合力。中國的海外留學生、海外青年漢學家、外資企業人員等群體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和語言特長,講述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更加多元、立體、豐富,能提升對外傳播中國社會價值觀的有效性。
青年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建立綜合協調機制的建議
當前,青年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路徑分為政府和民間兩個方面,整體上呈現為政府方面為主民間為輔的局面。政府路徑主要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建立的多層次人文合作交流機制,包括教育合作(含留學生交流)、智庫交流、旅游交流、文化交流(友好交流年、藝術節等)、遺產保護合作等,以重大項目為載體。民間路徑主要體現在學術交流、文化藝術交流、旅游交流、網絡交流等,以民間團體和個人交流為主,雖然整體交流的規模和頻率遠低于政府路徑,但其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形勢下,提升青年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有效性,應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進一步拓寬路徑,形成青年參與的機制保障。
建立完善的綜合協調保障機制。堅持系統觀念和創新發展,在“一帶一路”多層次人文合作交流機制總體框架下創建青年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綜合協調保障機制,統籌協調外交、商務、宣傳文化、教育、青年等部門、行業組織、相關企業和社會等力量,形成更大范圍的共識和合力。深入研究當代青年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建立符合青年發展邏輯和時代需求的參與方式、路徑、平臺和載體,形成財政、人力資源等方面的保障。把握以數字經濟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提升青年數字素養,發揮青年的創新創造作用。以切實提升參與的有效性為目標,形成參與效果評價體系,明確青年參與共建的方向和重點。
重視發揮青年民間交流作用。民間的青年交流往往以散點式的人際交往為主,規模小但頻率高,更接地氣、更易融于當地社會,其鮮活的生活故事產生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具有獨特價值。堅持從本土和他國視野出發,鼓勵和支持國際青年民間交流,加大宣傳培訓力度,編制中國青年對外文化交流讀本,讓青年在民間交流中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覺行動,生動地講好中國故事。
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正向作用。互聯網平臺已成為國際話語權爭奪的熱點,特別是社交媒體已成為輿論場的決定性力量。應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交媒體的現代性、互動性、廣泛性特點,針對其主要用戶青年群體,構建“一帶一路”青年傳播矩陣,積極利用新技術,采取青年受眾群體熟識的話語體系講述中國文化,增強傳播體驗性、趣味性、互動性和有效性,進而提升青年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同時,要對網絡傳播的負面影響采取有效阻斷措施,防止其他勢力的污名化,消弭文化“出海”中的折扣問題,提升青年參與一帶一路話題的主導權,讓國際社會更加多元理性地認識中國。
加強青年間交往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識。在多層次人文交流機制的大框架下,應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青年為主體、行業組織、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青年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新發展格局,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揮青年作用,助力青年全面成長。
(作者系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本文系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圖像形塑力與五四以來青年形象的建構(20TZTSKA003)”階段性成果)
楊晶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