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在長江岸邊的泰興市濱江鎮十里江堤上、交錯的河塘邊,涼風送爽,小鳥啁啾,時而飛過天際的白鷺落在江畔。蜿蜒曲折的生態廊道,高效智能玻璃草莓大棚,融餐飲娛樂、文旅康養為一體的“江邊客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在這里休閑、娛樂……一江碧水、一河一景、一步一畫,鋪展著一幅看得見綠野、望得見江河、記得住鄉愁的“圩上人家”美麗獨特畫卷。
近年來,泰興市堅持系統思維,推進長江保護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大江風貌和田園風光等相結合,統籌推進“江、岸、村”一體化建設,傾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沿江線。
泰興境內的長江岸線長25.16公里,江港堤防長35.3公里。近幾年來,泰興市先后投入8億元,將長江岸線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建設向縱深拓展,全域打造沿江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農民富裕、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成長江大保護與鄉村振興融為一體的示范工程。
如今,在泰興境內的長江岸線變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空中俯瞰,滿眼翠綠,生態修復后的岸線像一條“綠絲帶”,原有的船廠變為了森林、魚塘變為了濕地、江堤變為了賽道、工廠變為了公園,加上沿線節點的打造,使得長江岸線成為市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這是泰興市多年來按照生態+,全域打造長江岸線特色風光結出的碩果。
在推進“江、岸、村”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泰興市更加注重綠色產業發展,探索出一條“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新路徑。提高了黃金水道岸線利用效益,推動產業綠色化、空間集約化,努力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將長江岸線建設成為生態發展示范區,打造成當地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讓鄉村成為承載鄉愁的“詩與遠方”。
沿江各村圍繞特色產業招引能人、招引項目,進一步擴大特色效應。濱江鎮新星村的稻田養蝦模式已擴增到500畝,成為目前全市規模最大的典范;盧碾村發展龍蝦套養,開發餐飲、垂釣等產業項目,延伸產業鏈條;虹橋鎮三橋村種植無公害綠色大米,布局彩色水稻;六圩村發展500畝智慧農業示范片區,帶動千畝高標準農田示范方建設,推動“泰六圩”和“自在”大米走向市場;廣福村圍繞綠化及花卉苗木栽培發展花卉產業,精心布局彩色水稻、紅色玫瑰等特色景觀板塊,打造“七彩虹橋”生態名片。近年來,沿江農村常住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2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