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地評線】系統治“沙” 護綠水青山

□張妍

1128751017_16554532182381n


這是武威市涼州區鄧馬營湖治沙區域已經鋪設完草方格沙障的沙漠(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6月17日是第28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全國兩會,“沙”字與“山水林田湖草”一起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早在2021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加一個“沙”字。加一個“沙”字,何以如此必要呢?這一字之增,其實體現了治沙對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性,彰顯了中國推動全球綠色發展“一事不可少”的決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關系世界人民生存發展方向和基本福祉的重要載體,“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虛言,可持續的發展必須用系統思維統籌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為子孫后代“留綠”。而荒漠化卻是影響全球生態的重大問題,全球性的荒漠化治理迫在眉睫。放眼世界,有許多荒漠化治理的實踐和經驗,提煉總結可知,荒漠化治理的關鍵還是在于治“沙”,也是從荒漠化的“根”上解決難題。

當前,中國步入新發展階段,持續推進“治沙”是作為大國主動扛起世界責任的應有之義,也是全面落實中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重要步驟。這既源于“治沙”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源于“治沙”后的綠色圖景有助于美麗中國建設。

一方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治理理念是一種科學、精準的治理路徑。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生態環境修復本身卻是一項“慢工出細活”的系統工程,急也急不得,但也不可坐以待斃,因而科學、精準、穩進的“治沙”理念在當前最有利于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持續向好。

另一方面,中國幅員遼闊,生態資源豐富,高水平的生態環境治理不能因“沙”落隊。“治沙”可以挖除生態環境的劣勢,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讓環境真正具有自我調節、良性循環的能力,讓“沙海”變成“綠洲”,也帶動當地居民摘下貧困帽子,共同建設美麗新中國。

新時代,“遏制全球荒漠化”的中國治理行動有多個篇章,但最讓人動容的還是一個個堅守的中國“守荒人”。用多年的治沙經驗凝結出《治沙工作日志》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人喬義,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社的“窮沙窩子”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官井村的村民們,成立塞罕壩機械林場、有效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的原國家林業部工作人員們……他們或是當地“林二代”、“林三代”,或是致力于治沙的“荒一代”,他們有不同的職業,來自于不同的年代,卻擁有同一種身份:荒漠治沙人。

“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荒漠化防治是人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需要在系統治理的框架下多措并舉、全民參與,更需要久久為功的拼搏。“要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弘揚他們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進取精神,再接再厲,再立新功,久久為功,讓綠色的長城堅不可摧。”習近平總書記說。

未來,繼續期許一個個“荒漠”變“綠洲”的奇跡。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