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我們將迎來第32個全國土地日,今年的主題依舊是“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而這一主題將貫穿整個“十四五”。倉廩實,天下安。通過全國土地日這一平臺,我們不僅是在號召人人參與、人人盡責,共同保護耕地與節約集約用地,更是在不斷提升法治思維與底線思維,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底。
不變的主題,熟悉的字眼,最嚴格的土地管理不僅重心未變,且站位更高。從2007年的“節約集約用地 堅守耕地紅線”到2013年的“珍惜土地資源 節約集約用地”,再到2019年的“嚴格保護耕地 節約集約用地”,回顧歷年全國土地日的主題,“節約集約用地”和“耕地紅線”成為兩大高頻次,且在措辭上更為嚴格。這不僅是站在當前我國耕地保護現狀出發進行定位,更為立于未來發展所需考慮。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看似面積很大,但可以耕種的土地并不多。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后備資源不足等基本國情沒有變。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這樣的問題矛盾將更加突出。守好18億畝耕地紅線,讓每一寸土地煥發出最大價值,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節約集約,讓每一寸土地盡得其用,護好發展根基。發展是硬道理,節約是大戰略。近年來,我國在節約集約用地上頻頻出招,以“畝產論英雄”、低效用地再開發、盤活存量用地等措施高壓推進,涌現了一批用地典型。在江蘇省的宿遷泗洪,當地采用“光伏+”的接地技術,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提升;在蘇州昆山祁浜村,原本破舊的空置農房變成了特色民宿,實現鄉村變景區的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土地有限,空間無限。在處理保護與開發兩者關系時,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是底線。提高土地利用率,讓寸土生寸金,一方面要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以土地利用效益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發展方式的改變。另一方面,堅持規劃引領,嚴格落實項目規劃、設計、審批等環節,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發展效益間的關系,切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水平。
嚴字當頭,讓每一寸耕地成為豐收的沃土,守好“中國糧倉”。對于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守好18億畝耕地紅線,端牢中國飯碗,是安邦定國的頭等大事。堅守耕地紅線,堅決杜絕耕地“非農化”問題是基礎。針對違規占用耕地開展非農建設、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綠化造林等行為,近年來,我國頻頻亮劍,出臺了一系列嚴格耕地保護的政策措施,“長牙齒”的硬措施,動真碰硬的整治,為守牢18億畝紅線保駕護航。同時,嚴管還需嚴用。農田更要是良田。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工程、農田水利建設等措施,全面提高耕地質量,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真正端牢“中國飯碗”,提升國人有糧的自信。
(林夕)
(編輯 蘇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