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中國第25批援多哥醫療隊向多哥佩萊省阿代塔鎮衛生所捐贈醫療物資。
新華社記者 田 耘攝
烏干達《新景報》網站近日刊登文章,題為《心連心的合作:中國醫療隊的貢獻挽救生命》。文章稱,過去60多年里,中烏關系乃至中非關系愈發緊密,中國對烏干達乃至整個非洲的貢獻有目共睹,其中就包括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位于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的中烏友好醫院,就是兩國醫療合作的“代言人”。這所醫院由中國援建并贈送給烏干達,成千上萬烏干達人從中國在該醫院提供的服務中受益。自1983年以來,中國每年都支持烏干達醫療部門,派遣醫療專家團隊到烏干達工作,與同行分享經驗,同時向民眾提供服務。在新冠疫情最嚴重時,一些國家奉行疫苗民族主義,中國則展現出大國擔當,與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并肩合作,捐贈疫苗、開展聯合研發等。
文章稱,有句諺語說:“患難見真情。”它是對中烏兩國關系的最佳描述,描繪了雙方互惠互利和盡顯兄弟情誼的合作。北京與非洲各國的合作關系,植根于具體而不是冠冕堂皇的空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愿景的證明。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1963年,中國政府應邀向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援外醫療隊,開啟了援外醫療的歷史。對非醫療援助,一直是中國援外醫療的重要內容。
作為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非洲在公共衛生領域存在不少短板,一是醫院、醫療設備等基礎設施不足;二是專業醫療人員缺乏,而且本土醫療人員易流失;三是投入資金不足,醫院、防疫及公共衛生系統、醫療人員等難以形成良性循環;四是醫療培訓機構相對缺乏。
中國對非醫療援助涵蓋多方面內容:
一是定期派遣援非醫療隊。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經向40多個非洲國家累計派出醫療隊員約2.3萬人次,診治患者約2.3億人次。中國許多省市都有對口的援非醫療隊,形成了中非衛生合作的優良傳統。
二是開展中短期援非醫療項目。例如: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曾開展環非洲訪問、提供人道主義醫療服務;多次開展“光明行”援非醫療服務,為非洲白內障患者送去光明等。
三是幫助非洲國家應對各種傳染病和重大公共衛生危機。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間,中國第一時間逆行馳援,共派出1000多人次公共衛生專家和醫護人員為非洲人民提供醫療保障,并先后提供多輪緊急援助。2016年以來,中國專家赴非洲多國幫助當地防控瘧疾、血吸蟲病、艾滋病、結核病、鼠疫與黃熱病等,有效遏制了各類疫情蔓延。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樹立了合作抗疫的典范。中方第一時間向非盟和非洲國家援助抗疫物資和疫苗,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項目提前開工。
四是開展多種形式醫療培訓。中國一直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理念,注重培養非洲本土醫療衛生人才。尤其是疫情發生后,線上線下對非醫療培訓活動蓬勃開展,提升了非洲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及醫療衛生機構的管理水平。
五是幫助非洲加強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中國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項目(一期)已經竣工,成為中非合作的又一標志性項目。2000年以來,中國在非洲援建了130多個醫院和診所,改善了非洲國家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條件。
六是為非洲國家提供資金、藥品、醫療器械、疫苗等,幫助非洲國家提升公共衛生系統水平,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多年來,中國復方青蒿素抗瘧藥品在幫助非洲抗擊瘧疾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非衛生健康合作在機制建設上邁上新臺階。從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到中非合作“八大行動”,都包含加強中非公共衛生合作的重要倡議。2020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強調共同打造中非衛生健康共同體和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健康絲綢之路”受到非洲人民歡迎。這些機制的建立,對中非衛生健康合作起到了引領和帶動作用,有利于合作的常態化和機制化,也有利于將合作成果真正落到實處,造福非洲各國人民。
生命權和健康權是最基本的人權。“良好的健康與福祉”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之一。中國對包括非洲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醫療援助,展現了致力于維護和保障人權的大國擔當,為實現203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中國提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推動構建中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行動,豐富和發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提出了應對人類衛生健康危機的中國主張與中國方案,促進了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領域的變革與發展。
(本報記者 李嘉寶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