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稱,要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便民服務在開展的同時,要做好管理,讓“小修小補”帶來大大的幸福。
接地氣的“小修小補”,帶來滿滿幸福感。物件難免損壞,直接丟棄實在過于可惜,正所謂“縫縫補補又三年”,人們對“小修小補”服務的需求仍然存在。住宅小區附近經濟實惠的便民修補服務,讓自家很多東西用起來、讓閑置資源“活”起來。推動“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是直面百姓現實需求的服務精細化之舉,讓城市的人情味和居民的幸福感雙雙飆升。
加強管理,讓彰顯著“高大上”氣質的城市多些“小修小補”的“煙火氣”。過去,在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修鐘表、改衣褲、配鑰匙的小攤小店。隨著城市建設不斷優化,身邊的修修補補服務卻難覓蹤影。城市不僅要有整潔的“面子”,也要有溫暖的“里子”。為“小修小補”留出合理的經營位置,劃分合理的經營區域,并通過規范化管理,營造一片良好的“棲息空間”,方能更好地便民惠民,帶來更濃的城市“煙火氣”。
“小修小補”不僅意味著修理小物件,更蘊含著大民生,體現出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期待“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利的服務、感知城市的溫情。
出品:揚子視評工作室
策劃:黃鳳 時力強
評論員:李舒曼
制作:周嘉楠
實習生:楊宋超
校對: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