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 披露美國秘密破壞“北溪”天然氣管道的知名記者西摩·赫什23日指出,美方破壞管道是為了防止德國使用這條能源動脈,確保歐洲國家在俄烏沖突中跟著北約走。
“他(美國總統拜登)這樣做是出于政治目的,就是這樣,”赫什接受今日俄羅斯電視臺采訪時說,“他這樣做是防止一旦冬天迅速到來時德國及西歐國家啟用這條管線。”
這張丹麥國防部2022年9月27日發布的照片顯示一處“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新華社發(丹麥國防部供圖)
“德國政府(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停掉了這條管線,但德國政府有權重開。這次行動的根本原因就是,確保歐洲、西歐繼續支持北約,繼續向這場針對俄羅斯的代理人戰爭提供武器。”
赫什現年85歲,是美國知名調查記者,因報道美軍在越南戰爭中制造美萊村屠殺獲得1970年普利策獎。他還于2004年曝光美軍在伊拉克阿布格里卜監獄的虐囚丑聞。他本月8日以知情人士為消息源披露,拜登政府策劃并實施破壞“北溪”管道。
“北溪-1”于2012年開通,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直通德國,向歐洲輸氣。“北溪-2”與“北溪-1”大致平行,2021年完工后,因美國方面阻撓而遲遲無法投入運營。
這是2022年9月14日在德國盧布明拍攝的“北溪-1”天然氣管道相關設施。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俄羅斯去年2月24日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前幾天,德國政府中止“北溪-2”項目審批進程。西方后來對俄羅斯發起一系列經濟制裁,歐洲聯盟決定逐步減少進口俄羅斯能源,轉而購買更多美國生產、價格更高的液化天然氣。俄方則減少對歐洲供氣,“北溪-1”輸氣量去年6月中旬以后大幅減少,同年8月底因維修原因暫停輸氣。
赫什披露,美國情報部門2021年12月就開始策劃破壞“北溪”管道。經過數月謀劃,拜登最終拍板。美軍人員去年6月潛入海中安放炸彈,9月挪威海軍的飛機投擲聲吶浮標后引爆炸彈。
這是1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赫什23日接受采訪時說,美方實施破壞前,拜登和美國副國務卿維多利亞·紐蘭曾說漏嘴,讓策劃這次秘密行動的情報部門頭疼。去年2月7日,拜登在白宮會晤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會后的聯合記者會上,拜登威脅,如果俄方“入侵”烏克蘭,“北溪-2”就會被“終結”。但朔爾茨在訪問期間沒有表示支持終結這一項目。
美方對赫什的報道內容堅決予以否認,挪威、丹麥等事件相關國家也否認或拒絕置評。歐盟委員會發言人23日也表示,歐盟目前不予置評。
丹麥、德國和瑞典分別調查這一事件,但拒絕與俄方共同調查。俄方已經呼吁聯合國發起調查,并敦促美方給出說法。(惠曉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