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就業,始終是社會廣泛關注的領域,亦是今年全國兩會中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前,在人民網開展的2023年全國兩會調查中,“就業優先”入選十大熱詞。社會各界表達了對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的美好期盼。民之所向,政之所行。政府工作報告針對重點群體發出就業“大禮包”,強調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圍繞就業積極建言獻策,地方政府、企業主體、各大高校主動靠前發力,社會各界形成穩就業“多向奔赴”的生動格局,不斷以就業新場景打開民生幸福新氣象。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再過幾個月,創歷史新高、規模超1100萬的大學畢業生將走出校園,奔向職場“第一站”,如何穩定好大學生這一重點群體的就業,需要各層面協同發力,統籌做好畢業、招聘、考錄等相關工作,讓畢業生盡早就業。在國家層面推出一攬子促就業政策舉措的同時,各地還需因地制宜,結合高校分布、企業需求、人才培養計劃等進一步豐富政策“工具箱”,持續“開源拓崗”,強化公共招聘服務,開辟新就業群體發展的綠色通道,多措并舉推動跨地區高質量就業,全力以赴答好“就業卷”。
“春風”送崗,讓企業與人才在“雙向選擇”中“雙向奔赴”。3月神州大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經濟復蘇回暖的氣息撲面而來。當下,正值企業用工旺季,也是各地從高校等人才“聚寶盆”中選擇人才、儲備人才的最好時機。尤為樂見,各地在精細做好政策儲備的同時,更邁出務實步伐,通過政企攜手進校園、組織集中招聘專場等行動,牽線企業與求職者“雙向奔赴”,把就業這一最大的民生工作抓實抓細。開啟“招才引智高校行”行動,通過組織當地龍頭企業組團進校園招聘、在高校建立“高校人才工作站”等方式,唱響地方“招才引智”校園之歌;出臺專門政策,為企業招用工發放補貼,用真金白銀支持企業復工滿產、加快發展……從招攬人才集中進校園到一趟趟務工專列開向通往個人夢想的“下一站”,從一場場充滿誠意的招聘專場到方便快捷的在線面試,全國上下、各行各業千帆競發,共同為穩就業孕育新場景,把“就業優先”落實在生動實踐中。
民生連著民心,解決好就業問題,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壓艙石”。穩就業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這為今年穩就業工作立起了新的奮斗坐標。各地要搶抓穩就業的政策紅利,緊跟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的勢頭,利用好新職業不斷涌現的趨勢,增強穩就業的信心和底氣,在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上下足功夫,全力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具體到當下場景,穩定好就業亦是促進我國經濟復蘇回暖的關鍵切入點。不論是護航大學畢業生和青年群體就業,還是推動農民工充分就業,都是夯實民生根基、保障人民群眾幸福、厚植經濟發展內動力的關鍵抓手。各地當進一步挖掘崗位資源,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加大各層面人才創業扶持力度,尤其要把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切實以高質量充分就業保障好基本民生。(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