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中國各地縣域以實干篤定前行,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備受期許的新征程。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立體展現中國縣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感受新時代壯美中國、活力縣域的蓬勃氣象,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宏圖·“縣”在啟航》系列主題報道,33個地方頻道100多名記者走縣域、看發展、探變化,沉浸式解讀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密碼”,與您共同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圖景。
央廣網徐州3月31日消息 “全國第一個可以規模化生產中高端光刻膠的生產基地就在我們公司。”傅志偉自豪地說。作為在江蘇省邳州市第一家落戶的高科技“芯片”企業創業者,傅志偉見證了邳州新產業從無到有、再到遍地開花的“蝶變”之旅。
目前,邳州匯聚了56家高科技“芯片”企業,形成了5條特色產業鏈條,創造了“9項國內唯一”,開拓出一條具有邳州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之路,推動當地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航拍邳州(央廣網發 邳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小縣城日益強勁的“芯跳”,吸引了外界無數的目光。2022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榜單公布,邳州獲得“中國工業百強縣”和“中國創新百強縣”兩個“百強”稱號;2020、2021連續兩年獲評江蘇省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
邳州高質量發展的背后是什么?
增補半導體空白 小縣城創出“芯”高地
時間回到2010年,傅志偉帶著光刻膠單體材料研發成果,從上海回到家鄉邳州創業。創業初期,傅志偉的企業主要為其他廠商供給光刻膠用單體等原材料。
“有一次我們幾方召開會議,進行關鍵技術討論時,對方傲慢地讓我們出去休息,我們只好到會議室外候會。”傅志偉說,當時他清醒認識到“核心技術買不來”,并暗下決心:一定要爭口氣!一定要攻克光刻膠成品生產技術!
2012年,歷經數千批次試驗,傅志偉的團隊最終攻克了金屬離子和純化工藝等關鍵難題,193納米光刻膠單體通過機構檢測,填補了國內在這一技術領域內的空白。
半導體材料科研人員做過濾分離實驗(央廣網發 張松 攝)
好風憑借力,乘勢揚風帆。2013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傅志偉團隊與邳州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計劃專家趙超博士成功“牽手”。
與此同時,在趙超與時任中科院微電所所長葉甜春的建議下,邳州制定了半導體材料和裝備產業發展戰略,計劃以半導體材料作為先期發展重點,后期向半導體設備產業延伸,打造行業有影響力的半導體材料與設備特色基地。
隨著當地產業“智囊團”的不斷壯大,邳州的產業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東風”。之后,包括國內唯一研發生產磁存儲器刻蝕機、薄膜納米孔徑分析儀的企業在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智囊團”的策劃下,落地邳州,生根發芽。
經過近十年發展,邳州目前已有56家半導體材料和設備企業落戶,并形成了光刻、設備、顯示、柔性線路板及光電五條特色產業鏈條,共同打造出邳州產業發展的高科技“芯片”高地。
日前,記者來到邳州經濟開發區半導體產業園,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緊張忙碌地進行光刻、薄膜、平整化、封裝等工藝流程的操作,整個流水線井然有序……一幅幅奮力爭先的場景彰顯著半導體產業的盎然生機。
半導體材料生產車間工人進行生產巡查(央廣網發 張松 攝)
“邳州的半導體產業布局在當時應該算超前的!”邳州經濟開發區半導體材料和設備產業招商局局長靳春超介紹,2022年邳州半導體產業逆勢增長,實現應稅銷售收入39.21億元,現在已成為邳州6大主導產業之一。
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是邳州敢為善為、務實落實的生動寫照。2022年11月,一個總投資上百億元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項目在邳州正式投產,該項目僅用一年就完成了簽約、開工、投產全部流程。
這一年,邳州成功簽約87個億元以上項目,有5個省級、21個徐州市級重大項目建成投產。2022年邳州GDP達到1157.16億元,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第45位、全國工業百強縣第29位。
2023年1月30日,徐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邳州市蟬聯綜合考核縣(市、區)第一名,榮獲綜合考核突出貢獻獎。
延伸產業鏈條 小小蒜頭成就百億大產業
當汽車駛入邳州境內,公路兩邊一望無垠的大蒜田便映入眼簾。作為全國三大大蒜主產區之一,邳州有60多萬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超過13萬戶蒜農,40多萬名大蒜從業者。2019年,邳州市立足大蒜主導產業,以宿羊山鎮為核心區創建成國家級邳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
技術員劉賢松是邳州宿羊山鎮人,5年前他承包了近兩百畝地,加入了種蒜“大軍”。
“我種植的這個新品種產量高、品質好!”他說,3年前邳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與省農科院、徐州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邳蒜1號等多個大蒜新品種,新品種讓畝產增量達到500多斤。
蒜農使用大蒜播種機播種(央廣網發 邳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深耕傳統大蒜產業,首要是在種子環節取得突破。”宿羊山鎮副鎮長陳婷介紹,通過大戶示范種植推廣,目前已基本完成園區內大蒜良種的更新。
“過去全靠人工,近兩年來全靠機械。”劉賢松的另一個訣竅就是給大蒜種植插上“科技”的翅膀。他有大蒜播種機、大蒜收獲機、大蒜分揀機等多種設備,從耕整地、除草、播種、植保、收獲、分揀,實現了大蒜生產的全程機械化。
“拿這個大蒜播種機來說,一天能播8到10畝,過去人工播種,一天只能播七八分地。”劉賢松說,機械化種植大大提高了效率。目前,宿羊山鎮內種植機械化率已達到95%,大蒜種收機械化不僅促進了大蒜增產,也實現了農民增收。
機械化噴灑農藥(央廣網發 崔亞 攝)
邳州大蒜能夠揚名全國,除了有先進的大蒜種植經驗,還因為當地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過去貿易流通不發達,大蒜易種難賣。“當時我們帶著4個裝滿飲用水的大號白色塑料桶、一大包干煎餅、干鹽豆,奔波了半個月才到買家的地方。”張黎明回憶當年自己販賣大蒜時的艱辛。
2002年,25歲的張黎明創立了宿羊山鎮上第一家食品公司。為了讓企業走得更遠,2012年他帶領企業轉型,從大蒜收購、出口,向大蒜的深加工、生物制藥等方面發展。如今,張黎明的企業已成為一家集農副產品收儲加工、食品研發、復合調味料生產、進出口貿易等業務于一體的現代農業集團公司。
【動圖】大蒜深加工全自動化生產線(央廣網發 張松 制)
目前,邳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僅大蒜產業鏈條上已匯聚以張黎明公司為代表的大蒜商貿和加工企業約300余家,建成5個集中收購市場,1個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大蒜年交易量達到100萬噸。邳州大蒜產業已形成一條集種植、深加工、貿易、研發、市場服務等為一體,一二三產相融通的百億級完整產業鏈條。
“一顆顆小小的蒜頭能撬動并形成百億級的農業產業規模,歸根到底是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這是邳州大蒜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并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效的經驗性做法。”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原總農藝師唐明珍認為。
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 用小網格織密民生大網
“有次晚上9點多鐘,家里水管爆裂了,滿屋都是水,多虧了張龍及時趕到幫我把問題解決了。”今年77歲的張廣友是一名獨居老人,回憶起前段時間的事情,他仍感激不已。為此,老人還專門送了張龍一面錦旗。
他所說的張龍是邳州市東湖街道一名安監干事,同時也是一名微網格員。“業主有什么需要,我們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理。”張龍平時會利用8小時工作之外的時間,對轄區內居民進行走訪服務。
張龍(左一)在居民家走訪(央廣網記者 楊夢奎 攝)
“微網格員”是邳州“織密微網格,推動全域社會治理”的一根線、一根絲。目前,邳州設立5262個微網格、平均95.5戶一名微網格員,形成了“村(社區)—網格—微網格—戶”工作體系,織就了邳州“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理服務“一張網”。2022年,全市累計有20萬余件基層矛盾糾紛、安全隱患等問題得到及時處置和化解。
基層社會治理水平,與當地百姓的幸福感息息相關。陽光明媚的下午,邳州市廣源新天地小區業主張峰坐在柔軟的沙發上,看著嶄新的家電、锃亮的地板,臉上掛滿喬遷新居后的喜悅。而就在一年前,張峰還在為自己的住房鬧心。
原來,張峰所居住的小區雖然地處邳州老城區黃金地段,然而十年前主體已封頂的小區,卻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而成為“爛尾樓”,成了業主心中的“痛”。2019年開始,邳州組建工作專班著力解決這一問題。在工作專班的集中攻堅下,“爛尾樓”于2021年迎來了新生。張峰和其他業主也于2022年開始,陸續搬進了等待多年的新房。“為我們老百姓解決了多年來的心病。”張峰高興地說。
“爛尾樓”處置前后對比圖(央廣網發 張松 制)
除了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邳州還實施“積分制”,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基層治理,構建了邳州當地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邳州市岔河鎮馬莊村黨總支書記馬永介紹說,自從實施“積分制”以來,當地居民踴躍參與,目前全村已有70%的人參與了進來。
“去年的11月,我的積分是180分,當月全村第一。那個月除了因志愿服務得分不少外,我向村委會提出的修路、打井兩條建議,都被采納了。”馬莊村村民譚長軍自豪地表示,參與公共事務讓自己有“主人翁”的感覺,并表示自己會繼續積極參與村里的各項事務。
岔河鎮馬莊村積分明細表(央廣網發 沈天楠 攝)
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邳州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數的有力抓手,深化共建共享,發動全體市民共同努力。2020年,邳州以縣級市總分全國第6、江蘇第1的優異成績榮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邳州堅決扛起挑大梁、擔重任的歷史使命,圍繞‘樹牢標桿意識,爭創高質量發展示范市’最新定位加速奔跑,讓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加充實,讓中國式現代化在邳州大地展現生動圖景。”邳州市委書記曹智表示。
運河潮涌,奔流不息。邳州正繃緊弦、拉滿弓,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續寫更多精彩。
【百家讀城】
運河流日夜 慷慨歌未央
□王鵬
“邳”,寓意疆土廣大而美好。相傳“車神”奚仲建立國家命名為邳,是其對這片沃土的美好愿景。
運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奚仲造車的工匠精神、程邈制隸的革新精神、關公約三事的忠義精神以及碾莊圩戰斗的淮海戰役精神、王杰舍身救人的“兩不怕”精神、邳州籍殘奧冠軍自強不息的精神……
一段段鮮活的歷史、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生生不息,穿越時空,滋養著邳州大地,深深融入人民血脈,鍛造了邳州人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樹立了勇爭一流的志氣,錘煉了血性擔當的骨氣,增強了本領過硬的底氣。
邳州,是一座色香味俱全的城市。
每到秋季,片片銀杏葉,悄然落下,或熱烈或詩意,或純凈或浪漫。被譽為銀杏之鄉的邳州,城里村外,黃葉紛飛,異常美麗。
這里不僅有自然之美,更兼城鄉融合之美、產業發展之美。
邳州大蒜,馳名全國;邳州炒貨,味飄八方;邳州板材,漂洋過海;萬畝紅楓,燦如朝霞……
邳州,是一座“強富美”并進的城市。
艾山為屏,運河為帶,一路生花綻繁華,一路領先一路歌。
誰能想到,一個縣級市竟釋放出“核聚變”的巨大能量:“中國芯”的邳州擔當,5家企業創造了9項國內唯一;江蘇唯一的碳基新材料產業園,在邳州不斷發展壯大;百億級長城核心零部件項目,在這里開花結果……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邳州人民秉承“爭第一、創唯一”的豪情和壯志,創造多個“第一”“率先”“首批”——蘇北縣域首家全國文明城市、GDP在蘇北縣域率先跨上千億元臺階,全國工業百強縣第29位、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獲評江蘇省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年度綜合考核徐州市第一名……
邳州,已成為徐州縣域經濟的“領頭雁”、江蘇高質量發展的佼佼者、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高地。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運河之水千里流波,奔騰不息滾滾向前。邳州正在全面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打造現代化強市”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大道上闊步前行。
(作者系江蘇省邳州市文聯副主席)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統籌:陶玉德
記者:楊夢奎 鄭楚豫
編審:李紅笛 孔明
視頻:張松 楊夢奎 沈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