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官公河村的海門(草莓)種植示范基地里,一顆顆色澤飽滿、紅艷動人的草莓,讓人垂涎欲滴,果園呈現出一片“甜蜜誘惑”的豐收景象。
“有了直播平臺幫忙‘吆喝’,草莓更是不愁賣了。進入采摘期后,大棚里采摘草莓的人就沒斷過,不用出門就賣斷了!”旁邊正給采摘的游客稱貨、包裝的種植大戶黃素容笑著說。
近年來,隨著海門鄉村振興的大力推進,一批批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年輕人變身“新農人”,投身農業農村發展,探索農業新業態,在田間地頭搭建直播間,讓農副產品變身“網紅產品”,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了新活力,成為引領農民、發展農村、托起農業的一支生力軍。
宣傳家鄉 90后村支書有“新招”
“以前村民們種的草莓非常好,就是銷路一直打不開,現在電商直播這么火,我就試著用直播的方式幫村民帶貨,沒想到火了。”官公河村的“90后”村支書黃俊亮介紹道。
官公河村農副產品豐富,春有草莓,夏有葡萄,秋有龍蝦螃蟹,冬有蔬菜,物產豐富。以前這類農副產品都是村民自己上街賣,或者通過外面的收購商進來收購,銷售渠道比較單一。黃俊亮決心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借助電商直播尋找增長機會,用好產品帶動品牌“出圈”,把老百姓的“好收成”變成“好收入”,將官公河村打造成景美物產豐的特色村。
他開始學習網絡新媒體短視頻、直播技術,嘗試在網絡平臺直播帶貨,探索新的銷售途徑。他以“海門兵書記”的賬號發布的“官公河村的故事”的短視頻走紅網絡,吸引了大批粉絲,這也開啟了他“新農人”的直播生活。如今,他的抖音視頻觀看量達到40余萬,本地生產的“鄉野”草莓、紅燒羊肉等成為網上熱銷產品,既為農產品找到了銷路,又很好宣傳了自己的家鄉。
“黃書記的直播擴大我們這兒草莓的影響力、知名度,還帶動更多的人來這兒采摘旅游,不僅草莓賣上了價格,周邊的農家樂也生意興旺。”在當地種植戶眼里喜笑顏開的看著身邊的變化。
黃俊亮說,“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下一階段,我們計劃成立農業公司,用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和村集體經濟增收,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 基層群眾有“平臺”
四月一開始,海門四甲鎮頭橋村黨總支書記郁浩東就在抖音平臺開了三場推介村里的特色農產品直播。在海門,村支書帶頭示范已經成為“常態”,化身主播,用網絡直播方式協助村民解決農副產品的銷售難題,幫助村民增收。
四甲鎮高度重視農村電商發展,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2022年4月,成立“甲秀天下”抖音號,搭建“線上直播+線下產業”的平臺。“甲秀天下”抖音直播平臺每周一至周五直播,介紹四甲鎮的七大類共計27種產品。邀請24個村的村書記到直播間,輪流介紹各村特色農產品,將線上銷售作為各村村營經濟的增長點。
“自我們村進了電商直播間,更多的人了解了我們村的一些優質特色農產品,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通過幾次直播后,就有不少游客自駕到村里找農戶下單。”四甲鎮靶場村黨支部書記姜莉華說。
海門積極打造“電子商務+助農增收”的新模式,鼓勵本地企業發展電商,從而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及科技農業產業升級,更好服務鄉村振興。目前,四甲鎮籌備建立主播庫,組織了村居書記、基層年輕干部二十多人的主播團隊。并邀請專業人員來對他們進行培訓,提升他們的直播和運營能力,培養一批新時代“網紅農民”。這種電商直播與傳統農業融合催生的新業態,實現鄉村振興再添一把“金鑰匙”。
郁浩東介紹:“頭橋村今年參照鎮上,重點打造的村民共享的電商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建成,單獨開設了兩個直播間,任何村民都可以免費‘登臺’,推銷自家產品。”
逐夢沃野 新農人致富有“思路”
受益于互聯網和物流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利用自媒體、電商等平臺幫助村民直播帶貨。通過網絡直播,地里水里鮮活的農產品按照訂單打包裝車,帶著田園氣息的新鮮農貨直達目的地。主播通過網絡直播,進一步宣傳了海門的特產,也讓更多人認識海門。
連日來,在常樂鎮培才村,網名為“海門小窩頭”的朱家明家的院子里,十幾個村民正圍坐在成捆的青甘蔗旁熟練地清洗、切割,快遞打包機按照訂單有序包裝產品,快遞員將包裝好的產品搬運裝車,發往全國各地。她介紹:“這是通過我們直播間出售的農產品,近期還有農民家自產的草雞蛋、海門特色的三黃雞,都會在我們直播間上線。”
2021年,朱家明從南京理工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通過直播的方式宣傳家鄉的農特產品和民俗文化,積累了許多粉絲,也為家鄉風物贏得好口碑。她就勢成立了海門區培才優選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做起來農村電商,借助網上銷售、直播賣貨的方式助推農產品銷量一路高漲。并且吸納十余人就業,帶動近百余農戶種植農產品致富。
“去年,她從我這兒收購了60多只土雞,幫我增加了不少收入。今年我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全部委托小窩頭銷售。”常樂鎮培才村村民張虎民說。
說到今年的規劃,朱家明干勁十足。“今年我要組建一個更有力的電商團隊,期待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去年我們的農產品銷售額突破了30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500萬元。”充滿活力的直播形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富裕,為美麗鄉村增添了絢爛色彩。(楊峰、張玲玲、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