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編輯:余爽
- 時間:2023-04-25 09:49:30
近來,在中國等國際積極力量的推動下,曾被視為“世界火藥桶”的中東迎來和解浪潮:沙特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敘利亞外長12年來首次訪問沙特、也門和平進程出現積極進展、卡塔爾和巴林決定恢復外交關系、土耳其和埃及改善雙邊關系……
對此,國際社會盛贊中國積極推動中東熱點問題降溫、解決,為促進該地區和平作出重要貢獻。
真誠搭建對話平臺
近段時間,沙特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的外溢與延展效應為中東地區關系緩和注入強勁動力。《以色列時報》報道稱,隨著沙伊這對“宿敵”在中國斡旋之下實現歷史性握手言和,中東多國相繼達成和解或關系緩和,國家間關系明顯好轉,一個多極化的中東正在形成。
在此期間,中國繼續為推動中東和平安寧而不懈努力。4月1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分別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外長通電,強調中國愿為巴以雙方盡快恢復和談發揮積極作用。同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表示,中方希望也門各方在政治解決也門問題方面盡早邁出實質步伐。
“這輪中東‘和解潮’不是突然出現的,其背后是中國和中東國家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近年來,中國持續為實現中東地區的長久和平與繁榮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先后提出實現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倡議、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四點主張、落實巴勒斯坦問題“兩國方案”的三點思路等。此外,中國政府還通過設立中東問題特使、敘利亞問題特使以及舉辦研討會和安全論壇等,對中東地區安全挑戰及其解決方案進行探討。
巴基斯坦《論壇快報》也認為,沙伊和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大量準備工作的結果。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和平締造者,因為其與伊朗和沙特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中國連續10年成為伊朗最大貿易伙伴,兩國還簽署了一項為期25年的合作協議,以加強經濟和安全合作。中國也是沙特最大的貿易伙伴。2022年12月,中國領導人訪沙期間,中國與沙特簽署了包括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協議在內的一系列協議。
分析認為,除了緊密的經貿往來之外,中國在中東多年奉行平衡友好外交原則,也是中國能夠成為可靠斡旋者的重要原因。
“中國一向奉行在中東不謀求勢力范圍、不干涉中東國家內政的外交政策,并從多方面搭建對話平臺。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中東國家得到廣泛認可。”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王晉向本報記者分析稱,中國在推動中東國家和解的過程中始終態度真誠,不設前提條件,不圖一己私利,堅持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贏得信任,讓當事國“自愿來到談判桌前”,與某些國家動輒揮舞“制裁大棒”,甚至直接動用軍事力量將當事國“按在談判桌前”形成鮮明對比。
符合中東人民期盼
值得關注的是,自沙伊和解以來,近段時間阿拉伯國家內部在外交和解上新動作不斷。4月17日,伊朗外交部表示伊朗總統萊希與沙特國王薩勒曼已互相邀請對方訪問各自國家。同日,沙特領導的多國聯軍發言人圖爾基·馬勒基宣布,根據沙特提出的一項人道主義倡議,多國聯軍當天釋放了104名被俘的也門胡塞武裝人員,多國聯軍與胡塞武裝互相釋放俘虜的行動至此結束。
專家分析認為,中東國家“和解潮”的出現,離不開強大的內生動力,內求發展、外求緩和成為該地區不少國家內外政策的方向。
“當前,中東國家面臨多方面挑戰:地區安全方面,近年來美國在中東出現明顯的戰略收縮態勢,其注意力轉向亞太和歐洲。隨著美國將大批軍力緊急撤離中東,該地區安全局勢惡化,沙特、阿聯酋等國石油設施多次遭到胡塞武裝襲擊,海灣國家運輸石油、天然氣、糧食和其他進口商品的重要航道安全也難以得到保障;經濟發展方面,許多中東國家正處于經濟轉型過程中,希望擺脫對化石燃料出口收益的依賴,推進經濟多元化和產業升級;非傳統安全方面,減緩氣候變化、保護有限水資源、保障糧食安全等都是擺在中東國家面前的緊迫課題。”孫霞指出,中東人民迫切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中國為推動中東國家和解所作的努力,符合中東人民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發展的期盼。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國際民意調查機構“阿拉伯晴雨表”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中東、北非地區的阿拉伯國家民眾正在對西方民主制度能帶來經濟穩定失去信心。中東分析人士認為,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渡過難關,得到中東國家領導人的廣泛認可。今后,越來越多國家在制定政策時將主要從本國發展需求出發,不會像以前一樣對抗、站隊。
提供和平發展新理念
在中國的積極斡旋下,中東迎來“和平潮”,影響深遠。“首先,中東國家進一步增強了政治自主性,主要依靠自身力量來應對地區安全問題,這有利于中東地區的長久穩定與和平;其次,中東多國走向和解,有助于促進中東地區整體經濟發展,各國可以加強優勢互補,中東國家期待已久的經濟一體化也將實現突破。”孫霞說。
沙特國際問題專家沙巴尼指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中東國家的發展愿望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具創造力的思路。
在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歷史背景下,推動中東迎來“和解潮”是中國倡導全球安全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彩實踐,為世界各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矛盾提供了重要示范。
敘利亞《祖國報》專欄作者奧馬里表示,中國在全球安全倡議框架下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開展安全合作,積極推進安全理念對接和利益共融,沙特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就是最好例證。在政治層面,沙伊和解將對解決敘利亞、伊拉克等國的各種危機和沖突產生積極影響,而這正是中國在維護全球安全方面作出積極努力的真實寫照。
今年2月,中國正式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針對當前最突出最緊迫的國際安全關切列出20項重點合作方向,并就倡議合作平臺和機制提出建議設想。目前,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倡議表示贊賞支持。倡議明確寫入20多份中國同有關國家和組織交往的雙多邊文件。
“全球安全倡議為中東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實現和平與發展提供一種新理念。不同于某些國家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中國在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前提下,根據當事國意愿和需要,以勸和促談為主要方式,以公平務實為主要態度,積極參與各類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面對動蕩不安的國際局勢和加速演進的百年變局,中國站在全人類共同利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堅定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為世界消弭安全赤字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了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擔當。”王晉說。
本報記者 嚴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