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
作者:王春麗(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農業經濟等)
土壤孕育生命。土壤的性質不同,決定著它的培育生產方式不同。我國幅員遼闊,土壤性質種類繁多,除了大量健康肥沃的土壤,紅土、沙地、鹽堿地等特殊土壤也分布廣泛。如何利用好特殊土壤的性質,讓這些土地上的作物更豐產豐收,關系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質量,關系著糧食安全國家大計。
在推進鄉村振興及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進程中,有一大批青年農業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挖掘各類土壤的潛力,在特殊土壤上種莊稼,他們研究土壤、利用土壤、改良土壤,是與土結緣的科研人、逐夢沃野的新青年。
他們有的用青春的腳步丈量土地,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因素進行“量身定制”,在貧瘠的蘇打鹽堿地上種出油菜;有的用青春按住黃沙,在沙地上開啟了“微生物改良土壤”的研發推廣之路,有效改良了土壤結構、減少了蟲害;有的鉆研鹽堿地治理,因地制宜形成配套的治理技術與方式,拓展了鹽堿地利用發展空間;有的專注于紅壤改良,通過在試驗田中不斷總結經驗,與土壤酸化打了一場持久抑制戰;有的把最美芳華獻給黑土地,為了讓一些地方“瘦”下去的黑土地“肥”起來,用科技實現了東北黑土地的保護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國人多地少,紅土、沙地、鹽堿地等都是極為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如能成功喚醒這些“沉睡”的資源,就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當代青年農業科研工作者勇擔大任、敢于作為,與“不起眼的泥巴土壤”結下不解之緣,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用實干舞動青春的風采,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品質。這些青年農業科研工作者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他們理解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懷揣自己的專業理想投身于最質樸的土壤研究,在廣袤的土地上盡情揮灑青春的汗水,用心中的熱愛看護寶貴的土地,用踏實的奉獻守護大國的糧倉。
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業應用基礎研究與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當代青年農業科研工作者為了讓科研更接地氣,扎根貧瘠之地,在遏制土壤退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他們不僅注重用理論指導實踐,而且善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久久為功,通過不斷改進方式方法,通過“愛土”“用土”“改土”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他們琢磨著技術路徑,奔走于田間地頭,既能在田野調查中收集樣本與數據,又能在實驗模擬中尋求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努力破解土壤治理的技術瓶頸。他們的成果不僅為土壤保護構建了技術體系,也為土壤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支撐。
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斗無悔。從貧瘠地到豐收田,從“農業荒漠”到“生態糧倉”,這些青年人的奮斗故事讓我們感動。在這些故事里,我們看到農業高質量發展有了生力軍,也看到我國土壤科研后繼有人。他們深入田野展開調查試驗的勁頭,攻克土壤科學研究熱點難點問題的意識,生動詮釋了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擔當。
當前,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關鍵在農業,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就在土壤。新時代農業科研工作者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已搭建,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對此,我們殷切期盼有更多新時代青年走到田間地頭,深入土壤科學、土壤農業、土壤健康等研究,探索土壤與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的內在聯系,堅持把論文書寫在大地上,把青年科研工作者與土壤的深厚情誼演繹在農業發展大舞臺上。
新發展理念催生新開發思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如今土壤治理已經從單一治理走向分類開發的新路。從“改地適種”到“改種適地”,土壤治理重任在肩,希望廣大青年農業科研工作者加快轉變思路,加強學科交叉和協同發展,將土壤開發治理與選種育種結合起來,因地制宜豐富路徑、方法和手段,通過土壤的綜合開發利用提升其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本期選題支持 陳鵬)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25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