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省委書記信長星到省農業農村廳調研。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務,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彰顯江蘇特色優勢,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
農情調度顯示,今年全省夏糧面積3710萬畝、增3.9萬畝,其中小麥3572.1萬畝、增6.2萬畝。眼下,全省夏收已經拉開序幕。在常州,全市53.9萬畝的小麥已陸續啟動收割,機收率近100%;在淮安,474萬畝小麥喜開鐮,精細操作確保“顆粒歸倉”……風吹麥田千層浪,沃野良田生機勃勃,一幅幅忙碌的“豐”景圖為人民群眾帶來滿滿的幸福感、充盈的奮斗感、穩穩的安全感,繪就出“魚米之鄉”希望田野的最美畫卷。
政策含金量十足,為糧食增收提供保障。今年,江蘇省制定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清單,完善擴種油菜和大豆玉米復合種植補貼政策;落實稻谷補貼、耕地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落實產糧(油)大縣獎補政策,加大涉農資金分配向產糧(油)大縣傾斜力度……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穩定了種糧收益預期,降低了潛在風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農民種糧有支持、賣糧有保障,為完成全年糧食穩產保供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的根本出路,良田配良技,增糧又增效。江蘇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十分寶貴,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截至2022年底,全省建設高標準農田達5000萬畝。2023年將繼續推進新建高標準農田120萬畝、改造提升207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6萬畝。江蘇用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6.2%的糧食,以實際行動“端穩”中國飯碗,“托底”糧食安全。耕地是根基,種子是靈魂。江蘇種質資源豐富,在水稻、小麥、生豬、水產等新品種創制上基礎較好。“十三五”以來,全省共選育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301個,稻麥品種優質率達到95%以上,良種推廣率超過90%。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江蘇在“一粒種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為確保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
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新農人”也應運而生,他們依靠技術、專業知識逐夢鄉野,給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田間地頭,新農人們為無人駕駛旋耕機裝上“大腦”,按著設計路線跑;手機遠程遙控,水肥噴灌系統自動開啟;田埂上的5G基站,讓種地從動鋤頭變成動指頭。新農人正為農業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但是培育“新農人”、留住“新農人”,仍任重道遠。南京發布青年大學生“新農人”學費補助政策;徐州啟動“彭城新農人”見習計劃,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南通持續開展多種類型培訓,提升農民生產技能和經營能力,培育了一批批符合農業需求的“新農人”……政策利好以及長期的發展空間為新農人提供了更多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希望的田野”未來可期。
沃野千里,逐夢前行。相信通過發揮制度優勢,各方面不斷耕耘、接續奮斗,必能“蘇”寫“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幸福答卷。(文|張靈若 圖|王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