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中關村論壇期間,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談到,盡管新冠疫情讓人猝不及防,但人類以全所未有的速度研發出了疫苗,挽救了大量生命,這得益于科學家專注創新與全球合作。
“危機不分國界,必須致力于跨國合作、攜手應對。”比爾·蓋茨說,在蓋茨基金會與中國合作的15年中,中國科學家已經在研發結核新藥、改善農村廁所等方面作出了貢獻,很多成果惠及全球。只要科學界通力合作、彼此包容、互相理解、堅定目標、充分發揮創造力,就能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許多緊迫問題。中國已經在應對一些全球復雜挑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和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方面。
在論壇演講中,蓋茨不斷提及“合作”“共享”,這與今年中關村論壇的主題“開放合作 共享未來”相呼應。
中關村論壇是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包括論壇、技術交易、前沿大賽等版塊,今年的論壇邀請了包括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全球近120位頂尖專家參會。在5天的論壇中,全球各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在上百場活動中密集發聲,他們帶來最前沿的思考,還表達了共同的愿望:科學研究無國界,只有合作才能破解人類面臨的難題。
數學家大多都是“獨行俠”,可2018年菲爾茲獎獲得者、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考切爾·比爾卡爾認為,數學家也是相互合作的。尤其近20年來,數學家的合作越來越多,現在大部分數學家的論文都是2-4人一起寫。在這位數學家看來,國際層面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他還強調,數學家們需要面對面的交流,改變疫情留下的視頻會面的模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用兩個案例解釋了科學家跨國界合作的力量:2016年2月,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和Virgo(室女座干涉儀)共同宣布,在前一年的9月14日檢測到了引力波;2019年,3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科學家共同宣布拍攝到了第一張黑洞的照片。
“這兩次重大的科技進展都是跨國界、跨領域、跨學科科學家合作的結果。”施一公說,人類不得不面臨能源短缺、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等諸多挑戰,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小的區域科技共同體都很難解決這些挑戰,唯一的出路就是建立全球科技共同體。
“多元性和合作是成功的關鍵。”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在論壇演講中分享了一張世界地圖。他所在的研究團隊中,科研人員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具有不同的經歷和背景。每次研討會結束后,他總是習慣公開參與實驗的研究人員名字,還會在世界地圖上用大頭針標記所有人的出生地,以此致謝。
據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中國與全球160多個國家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5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與主要創新型經濟體建立了10個創新對話機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啟動了7個科技伙伴關系,一帶一路創新之路的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還加入了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參與60多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極實施科技抗疫國際合作行動。
本屆論壇的多個平行論壇也凸顯了“合作”特點。全球大流行病的應對和國際合作論壇就吸引了諸多“國際面孔”參會。在主辦方看來,大流行病、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仍然是人類面臨的迫切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這場平行論壇上說,當前世界正處于多種傳染病在全球大流行的狀況,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構成危險。傳染病沒有國界,應對全球大流行病并非易事,全世界必須建立更緊密、更高效的合作機制,在信息共享、共同防范、學術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
多位參與這場平行論壇的專家有一個共識:下一個全球大流行病一定在不久的將來與人類再次不期而遇,科學界的合作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比爾·蓋茨也提到,要盡最大可能調動人類聰明才智、專業知識和經驗來共同應對挑戰。
本屆論壇期間,由北京市政府主辦的“投資北京全球峰會”展示了中國開放、合作的決心。峰會向全球發布了152個招商引資項目,總額1434億元,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等產業,還發布了重點領域民間投資項目共124個,總投資1164.7億元,涉及高精尖產業項目。北京市還同步發布了10個招商引資“政策服務包”,包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政策包”“獨角獸企業政策包”“人工智能產業政策包”。峰會現場吸引了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國際組織,以及投資機構。
本屆中關村論壇還發布了“十項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第十項成果是“國際科技組織落地北京”。目前已有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國際智能制造聯盟、國際介科學組織、亞洲仿真聯盟等國際科技組織陸續落地北京,北京還將在朝陽區建設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吸引更多國際組織落地。在業界看來,國際科技組織是推動實現科技全球共同價值的重要平臺,也是聯系全球創新資源的重要紐帶,比較活躍的國際科技組織主要集中在全球主要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
開放、合作的特質還體現在來中關村論壇參與“國際科技前沿創新大賽”的國際團隊更多了。這項大賽是中關村論壇的“傳統項目”,旨在遴選擁有國際領先前沿技術的團隊,共同參與北京國際創新中心建設。今年大賽吸引了海內外2000多個創新項目的團隊報名,其中國際化項目占三成,來自德國、丹麥等數十個國家。
“在危急時刻,智者搭橋,愚者筑墻。”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在演講中引用了電影《黑豹》的這句臺詞。在這位諾獎獲得者看來,“智者搭橋”與本屆論壇主題“開放合作”具有共同的現實意義。
本報北京5月2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胡寧 見習記者 尹希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