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6月7日下午在深圳開幕,論壇主題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表示熱烈祝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傳承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不管是睿智通達的先人著作、威武雄壯的中國長城,還是翩若驚鴻的傣族孔雀舞、吳儂軟語的昆曲,中華文化正在以繁花似錦的發展態勢,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學習、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中華文化并非“高嶺之花”,而是接地氣、冒熱氣、有生氣的“基層土味”,“根”不能斷,“魂”不能丟。在新征程上,我們要準確把握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向世界展現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
樹立文化標識,提升文化創新吸引力。“鑄魂以育人,成風以化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542個,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博物館6183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萬多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萬個,農家書屋58萬家。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今天的中國,公共圖書館、“24小時城市書房”遍布城市角落,“農家書屋”“露天影院”覆蓋各個鄉鎮、街道、社區,“云廟會”“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等數字化文化服務強勢入駐互聯網......文化氛圍濃厚,文化標識顯著,“蘇繡”“京劇”“扎染”“刻紙”等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和中華老字號正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持續筑牢文化根基,“自信自強”已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絢爛底色。
打破文化壁壘,提升文化輸出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引領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利用多元文化資源,融合發展出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提升民族文化競爭力。《洛神水賦》《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文化產品在年輕人中掀起國潮風,2022年冬奧會頂流“冰墩墩”席卷全球,“一墩難求”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中華文明自古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如今,數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已成為已逐漸成為新潮流、新趨勢,“VR全景”、“數字展廳”等新興產品層出不窮,打破傳統文化壁壘,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次煥發了新的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持續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韓倩/文 張仁高/刻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