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甄翔】 “中德總理希望雙邊關系達到新水平”,據德國《商報》20日報道,正在柏林訪問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當天同德國總理朔爾茨共同主持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雙方表示支持推動中德關系邁上新臺階。本輪中德政府磋商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雙方首次線下舉行政府磋商,也是兩國新一屆政府組成后的首次全面對接。據德媒報道,本輪中德政府磋商務實高效,取得豐碩成果,雙方在先進制造業、創新、環保等領域達成十多項合作協議。李強表示,中方愿同德方一道努力,推動中德、中歐關系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高水平發展,捍衛真正的多邊主義。朔爾茨表示,德方無意同中國“脫鉤”,并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多元、平衡的貿易關系。對于一些國家提出的所謂“去風險”論調,李強19日對德國工商界代表強調,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同日,中德合作傳來最新消息,歷時近兩年波折后,中企對德國漢堡港碼頭的收購案終于畫上句號。有媒體分析稱,德國企業界所期待的多元化,不是去中國化,而是利用好中國市場的機遇。
當地時間6月20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柏林總理府同德國總理朔爾茨共同主持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磋商前,李強同朔爾茨舉行會談。這是兩國總理與出席磋商的中德雙方人員合影。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共同可持續行動”
20日上午,朔爾茨在總理府舉行歡迎儀式,歡迎李強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在小范圍會談后,李強與朔爾茨帶領雙方20多名部長級官員集體合影。之后,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正式開場。據德新社20日報道,李強在磋商結束后的聯合記者會上表示,本輪中德政府磋商務實高效,取得豐碩成果,兩國宣布創建氣候變化與綠色轉型對話合作機制,也將舉行第三次中德財經對話及新一屆中德環境論壇、衛生論壇等,并在先進制造業、創新、環保等領域達成十多項合作協議。李強表示,中方倡議與德方結為“綠色同行”伙伴,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拓展開發電動車、綠色金融等領域。
朔爾茨在記者會上表示,在充滿挑戰及危機的全球新形勢下,直接對話比以往更重要。德方無意同中國“脫鉤”,并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多元、平衡的貿易關系。朔爾茨稱,新冠疫情擾亂全球供應鏈的背景下,德方需要同中方在包括衛生在內的一系列議題上緊密合作。
李強19日會見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時表示,此次訪德并同朔爾茨總理共同主持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就是為了落實兩國元首共識,挖掘雙邊合作新機遇,充實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內涵。
在20日早些時候舉行的小范圍會談中,李強表示,中德經貿合作歷經半個多世紀發展,取得今天的成績實屬不易,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希望德方繼續保持開放心態,堅持獨立自主,以國際規則為基礎、以契約精神為原則妥善處理有關問題。雙方應大力提升人員往來便利化水平,加強兩國人文交流。中方倡議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今后中德合作的指導理念之一,推動綠色科技、產業合作,探討建立綠色能源產業鏈合理有序的分工格局。
“德中政府磋商全面開啟”,“德國之聲”20日稱,德國政府會定期同對德國具有重要經濟或戰略意義的國家開展政府磋商。過去幾個月,德國政府已經先后同西班牙、荷蘭、日本和印度進行過政府磋商。“柏林為北京鋪開紅毯”,德國《日報》稱,中國正在對歐洲展開一場魅力攻勢,而德國仍被中國視為在歐盟內最重要的伙伴。此次磋商的主題是“共同可持續行動”,意在強調同中國關系中伙伴的層面。德國《明鏡》周刊稱,德國政府重點關注與北京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性發展等領域達成成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本輪中德政府磋商的線下重啟呼應整個中德關系穩定回暖的潮流和趨勢,有助于雙方更好地了解未來各自的政策方向和重點,對于挖掘更多合作領域、激發合作潛力、增強彼此信心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德政府磋商機制的重啟在中歐關系中具有強烈的象征和示范作用。
中德合作再傳佳音
“中德兩國最大風險是不合作”,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9日報道,李強當天在柏林同德國工商界代表座談交流時表示,中方理解各方都有自己的安全關切,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界定和防范風險。如果處理不當,將風險擴大化,只會造成更多和更大的問題。防風險和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辯證看待依賴問題,不能人為夸大“依賴”,甚至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
據路透社19日報道,在完成最終審查程序后,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與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就漢堡港CTT集裝箱碼頭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根據協議,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收購CTT集裝箱碼頭24.99%的少數股權。CTT集裝箱碼頭有望成為中歐貿易在北海的主要樞紐。
“德國企業界所期待的多元化,不是去中國化”,英國《金融時報》稱,德國政府欲實施對華“去風險而非脫鉤”戰略,旨在通過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德國企業界所期待的多元化;不是去中國化, 而是利用好中國市場的機遇, 同時進一步拓展亞非拉市場。中國德國商會本月8日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55%的德企計劃在未來兩年增加在華投資,比去年增加4個百分點。此外,62%的受訪德企愿意繼續投資以保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歐盟經濟安全戰略遭警告
中歐作為多極化進程的兩大力量,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但美媒并不樂見中歐走近。“一句沒提中國,但很明顯是在針對中國”,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20日帶著幾分挑撥的意味稱,歐盟委員會當天發布的“歐洲經濟安全戰略”文件草案稱,一些出口和投資可能將“具有軍事意義的一小部分關鍵技術”泄露給外國競爭對手,如量子計算、人工智能、6G、生物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等。草案建議實行更加嚴格的投資監管和出口限制、對涉及安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引入審核機制、打造“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路透社20日稱,歐盟委員會必須謹慎行事,因為發放出口許可證和權衡安全利益是歐盟各國政府希望保留的國家權限。香港《南華早報》稱,歐盟這份針對中國的“去風險”計劃受到部分成員國抵制。歐盟一些成員國警告稱,歐盟不要“效仿”美國的“狂熱”做法。一些成員國擔心歐盟正通過將貿易政策與“國家安全”混為一談而對它們進行過多干涉。
“德國政府不應監管所有對華出口”,據路透社19日報道,朔爾茨當天在德國工業協會主辦的一場活動上表示,“我們現在已經制定一系列法律,可以用這些法律來保證本國經濟安全。”朔爾茨補充說:“很明顯,我們現在不應該將整個出口過程置于政府調查之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歐盟單邊推動出臺各種各樣的經濟政策,包括投資審查、補貼審查、供應鏈審查等。這項新“經濟安全戰略”的核心是歐盟推動近年來單邊經貿工具的進一步落地。中歐經貿合作非常密切,歐盟對外經貿政策的調整,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中國。但整體上看,中歐經貿的紐帶關系依然非常緊密。從李強總理出訪可以看出,不只德國、法國,其他歐盟核心成員國也有意繼續夯實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基礎,繼續與中國開展對話協商,這是積極信號。中歐經貿關系基礎的進一步夯實有利于雙方共同發展,也有利于世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