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江蘇考察時強調,各級黨組織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落實“重實踐”要求,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學促干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習近平總書記的最新指示,為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指南。
以學促干求實效,首先要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黨員干部解決好政績觀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對如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提出了明確要求。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廣大黨員干部要通過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工作實績,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交出更加優異的答卷。
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高質量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應當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體現在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偏離了這一發展思想,就會導致發展出現各種偏差,貪大求洋、盲目蠻干、嘩眾取寵等亂象就會滋長起來,最終必然會對所在地方的健康發展和民生福祉造成長期損害。這反過來也提醒廣大黨員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首先要端正政績觀,正確回答“為誰創造業績”以及“如何創造業績”的重要命題。
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必須堅持出實招求實效。以高質量發展造福人民,就是要實打實解決問題、硬碰硬破解難題,用不摻“水分”、不含“雜質”的發展成果,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出實招”的前提是“察實情”。黨員干部要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把基層一線的實際情況、矛盾問題摸清楚,把群眾心聲、社會期待弄明白,多做一些讓群眾“咧嘴笑”的實事、好事。“出實招”的目標是“見實效”。評判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舉措有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應當多聽一聽群眾的評價和反饋,多問一問群眾的“政策體感”,在問效于民的基礎上再對其進行調整和優化。
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必須堅持打基礎利長遠。政績有顯績、潛績之分,做工作也有顯功、潛功之別。不少工作由于其自身特點和操作難度,決定了它不可能立竿見影、馬上見效,客觀上必須有人去做鋪墊性工作,切實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一錘接著一錘敲。如果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去追求“顯績”,所得到的只能是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對地方的長期發展、民生的實質改善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堅持打基礎利長遠,就應當多做一些功在當代、利在長遠、惠及子孫的事情,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