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綠能涌動、優勢疊加、機遇匯集的鹽城,擁有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廣闊前景。去年11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支持鹽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今年“新春第一會”上,市委、市政府聚焦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推出“1+4”的政策意見。
逐“綠”前行, “碳”出新路。鹽城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搶抓“雙碳”機遇,以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為破題之鑰,推動生產綠色轉型、加快能源綠色賦能、厚植生態綠色本底,探索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助力江蘇未來發展、彰顯鹽城特色優勢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先行先試 邁向零碳美好未來
探索建設零碳產業園區是實現“雙碳”目標、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為了充分發揮鹽城綠電資源優勢,結合沿海產業園區綠電資源、電網架構、產業結構、交通建筑、碳匯潛力等特點,鹽城市選擇射陽港經濟開發區、大豐港經濟開發區、濱海港工業園區等,開展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試點。同時,實施園區配電網、變電站擴容改造和智能化升級,增強電網內綠電就近就低就簡平衡消納能力。
零碳產業園可行規劃、建設規劃已完成;“能碳”雙控管理平臺已搭好架構,碳交易、綠證綠碼功能上線;成立射陽港零碳產業研究院,邀請中國能源研究會等權威機構作為智庫單位……射陽港經濟開發區以“模式創新、技術爭先、標準引領”的理念,著力打造以“清潔能源供應、新型電力系統、綠色產業集群、綠電溯源認證”為四大創新支柱的零碳產業園區。
能源替代是打造零碳產業園區的核心要點,新型電力系統是解決綠電接入使用的關鍵環節。射陽著力構建清潔能源體系,已建成近海裝機容量70萬千瓦、陸上99.7萬千瓦。同時,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控制,加快構建安全可控、高效用能、多元儲能的“零碳”生態系統。據悉,目前完成臨港變110千伏變電站改造和220千伏綠色專屬變電站選址,有效支撐園區綠電供應。
節能降碳的前提,是獲取真實、精準、及時的碳排放數據。射陽港經濟開發區新能源及其裝備產業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克寧介紹,“能碳”雙控管理平臺推動企業能耗、碳排在線監測、分析和預警,實現“碳排查、碳跟蹤、碳閉環”全鏈條。
碳足跡追溯是零碳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的“通行證”。射陽在全省率先成立集碳資產管理、碳資源開發、碳交易服務為一體的沿海雙碳產業發展(江蘇)有限公司;與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聯動建設國家綠色認證示范點,聯手資源開發企業,實現綠電在全市范圍就地交易、消納。聯合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等共建電碳耦合數字化中心,加快實現產品碳排放精準追溯。構建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體系,借助必維等國際權威認證機構,加快推進“零碳綠碼”應用,實現國際多邊碳足跡標識互認,推動更多園區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為了打造有影響力的綠色投資向往地,全市將積極開展新型電力系統園區級試點建設,推進儲能電站選址、電力接入系統設計,促進綠電就地消納和可溯源認證,著力構建“堅強智能電網+風光氫儲一體化電源+綠電溯源認證”的高比例綠電供應體系,大力提升綠電資源富集地區吸聚產業的獨特優勢。
追“風”逐“光” 建設綠色能源之城
延綿的黃海灘涂,浩瀚的藍色海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風光”資源。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鹽城乘風而上、逐光而行,用好資源“聚寶盆”,端起綠色“金飯碗”,以晶硅光伏、風電裝備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正勁,綠色能源之城加速崛起。
盛夏時節,走進位于射陽港經濟開發區的中車產業園,百米級超大葉片智造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全力以赴抓建設、保質量、趕進度。“項目今年3月開工,我們在保證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抓緊施工,計劃9月試生產。”現場施工負責人說。
中車百米級海上風電葉片智造項目是射陽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建設零碳產業園區的關鍵節點項目,將為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注入強勁動能。項目總投資35億元,新上6套風機葉片生產線,可年產海上大兆瓦級葉片300套。
經過多年培育,風電裝備產業鏈集聚了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中車電機、中材科技等一大批企業,基本形成了涵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和運維服務的全產業鏈。今年1月至5月,鹽城新能源裝機1307.8萬千瓦,增長7%,占全省的23.4%;新能源發電量128億千瓦時,增長13.8%,占全省的28.6%,占全市全社會用電量的69.7%。
在通威太陽能(組件)鹽城基地項目M3車間,一臺臺自動化光伏組件設備整齊排列,工人們在崗位上有序忙碌。“項目今年1月開工建設,5月底首件組件順利下線,目前已逐步量產。”通威太陽能(組件)鹽城基地副總經理翟緒錦說。
技術創新、產品升級,是通威贏得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綜合應用‘5G+工業互聯網’技術,生產線可以兼容生產不同尺寸的光伏組件,節省了成本。”翟緒錦說,目前下線的光伏組件產品,具有更高的功率輸出、更高的雙面增益、更低的功率衰減、更優的溫度系數等優勢。隨著項目加快建設投產,必將為鹽城打造綠色能源之城注入強勁動能。
晶硅光伏產業鏈是5條地標產業鏈之一。鹽城堅持立破并舉,堅定不移推進全產業鏈布局和集群化發展,天合光能、阿特斯、協鑫、潤陽、悅陽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在鹽發展壯大,鹽城晶硅光伏電池片和組件產能位居全國第一。
節能降耗 推動綠色轉型發展
推進綠色制造既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瞄準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方向,鹽城堅持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借助數字技術賦能,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促進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在天合國能生產車間的屋頂上,太陽能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天合鹽城經開區基地屋頂光伏共有35MW,日均發電量13萬度以上,實現清潔能源自發自用,有效促進節能降耗。
作為晶硅光伏產業鏈龍頭企業,天合光能鹽城基地順應綠色低碳發展趨勢,積極推進零碳工廠建設,將綠色生產理念貫穿到生產經營各個環節,不斷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天合光能鹽城基地設施經理李根說:“每個車間都設定了能耗指標,每月統計,對低于標準的會予以獎勵。在這樣的制度激勵下,各部門在各個環節都致力于節能降耗。”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全力推動能源消耗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制造流程數字化,鍛造產業競爭的綠色新優勢。
在金風科技,8年前就建成智能微電網,配備了2MW風機、96kW太陽能光伏、180kW×3小時儲能系統、江蘇中車負荷的微網系統,充分利用豐富的“風光”資源為用戶提供綠色電能。微網電力采用就地消納為主、余電上網運營模式,是全省第一個風光儲微電網,也是第一個可以盈利的微電網。項目運行至今,年均發電量約400萬度,微網在實現自身盈利的前提下,累計減少近3000噸碳排放。
推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產能和質量,同時也是企業實現節能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上海題橋江蘇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紡織業龍頭企業,通過建成智能排產、智能交貨全程可視化溯源管理系統,節約用工80%,提高生產效率28%,噸紗節水70%、節電45%,減少污水排放68%,獲評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勇當“碳路先鋒”,向高向新贏未來。鹽城主動扛起綠色發展責任擔當,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道上闖新路、開新局、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