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浪潮風起云涌,在各行各業的舞臺上,越來越多的“數字工匠”憑借高超的專業技能走上職業“云端”。他們用手中的操縱桿、電子屏、編程器不斷突破技術技能的邊界,在重塑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刷新著大眾對傳統工人的認知。
數字技術改變職業形態的驅動力源自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正開辟數字化新賽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10.3%,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41.5%。
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芯片”,數字技能人才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助力數字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人才短缺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據估算,當前我國數字化綜合人才總體缺口達2500萬-3000萬人,且缺口仍在持續擴大。數字工匠增強本領、提升技能,既是彌補人才短缺、積蓄發展后勁的迫切要求,也是個人長遠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應有之義。
數字工匠要發揮更大作用,需克服本領恐慌,化解技能焦慮。不同于傳統工人,數字工匠既要具有現代工業技術水平,又要掌握智能化網絡化技能,能夠通過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此,數字技能的提升不能僅依靠單一工種技能的積累,而是要廣泛涉獵多學科、跨行業、寬領域的信息,培養交叉思維能力,構建多元知識體系。
數字工匠要發揮更大作用,需持續深入學習,提升自身能力。數字經濟創新性強、更新迅速、滲透力廣,這意味著對數字技能的需求并非一成不變。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理念、加速迭代的新技術,數字工匠應保持“空杯”心態,在生產實際中敏銳捕捉產業變革的新需求,并有計劃地進行知識和技能的長期儲備,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適應人機協同的工作場景,增強自身競爭力。
數字工匠要發揮更大作用,需傳承工匠精神,始終追求卓越。盡管數字工匠的知識結構、工作場景、勞動工具與傳統工匠迥然不同,但他們身上所呈現的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與傳統技能人才一脈相承。無論是用鍵盤和鼠標還原施工現場,還是操縱無人機穿越障礙運送物資,抑或是工業焊接機器人揮舞機械臂,對準毫米級別的焊點發起精度挑戰,這些看似輕松的表象背后,都離不開技能人才殫精竭慮地設計、持之以恒地訓練、孜孜不倦地探索。
邁上新征程,數字工匠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要秉持把工作做到極致的敬業態度,傳承老一輩勞動模范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寶貴精神,努力鉆研數字技術,為“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飛躍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助力數字中國建設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康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