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之于“國家治理現代化”,有著特別的分量。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諄諄叮囑要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近期,新華日報推出“‘社會工作一定要加強’·記者基層微調研”欄目,記者深入社區一線聽民聲、訪實情,以微鏡頭、小切口加以記錄。“北京西路瞭望”摘取了部分片段——
一間社區食堂的“生意經”
緊挨著玻纖院住宅區,南京市雨花臺區首家市場化運作的社區食堂已平穩運行四個多月。來這兒吃飯的既有老人,也有附近的上班族。家常口味、性價比高、有人情味、回頭客多,是大家為這間食堂貼上的標簽。
運營社區食堂,得著眼一本大賬:居民得實惠、政府辦實事、企業有盈利,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方共贏。通過共商共議,玻纖院社區食堂選擇因地制宜,走“公益+市場”的運營路子。
賽虹橋街道拿出100多平方米的玻纖院社區老辦公用房作為食堂場地,并免掉3年租金,幫助食堂在成長初期站穩腳跟。雨花臺區民政局給予食堂補貼5萬元,老人就餐還有額外補助,60—74周歲老人優惠1元,75周歲以上老人優惠3.5元。
玻纖院社區食堂主打“全齡友好”,對老年人實行政府補貼+階梯定價;面向家庭,推出兒童營養餐、家庭套餐;針對上班族,定制商務套餐和下午茶。今年,食堂還將通過外賣、團餐等方式釋放市場活力。玻纖院社區食堂負責人李媛媛還打算過段時間把晚餐開起來,再配上咖啡機、果汁機等,賣咖啡、茶飲。除此之外,食堂還可提供場地籌辦各類活動。人多起來,經營成本有效降低,食堂自然不愁生存。
舊樓加裝電梯,大家商量著辦
淮安市淮陰區王家營街道北橋社區城中花園小區建于1999年,是淮陰區最早的成建制小區。早在2019年,小區便啟動第一批電梯加裝工程,然而,B1棟2單元卻因居民意見難以統一,致使電梯加裝協議未能簽訂,最終與電梯“擦肩而過”。隨著不少居民年紀增大,B1棟2單元居民加裝電梯的意愿越發強烈。
充分考慮每個居民的訴求,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家商量著來。了解到B1棟2單元居民訴求,去年年底,社區邀請居民、律師、電梯加裝公司一同坐下來,經過反復協商,就前期建設資金問題、后續管理、產權歸屬等達成共識,最終確定加裝電梯的50.8萬元由3、4、5、6樓的8戶居民出資,每高一層比低一層多出1萬元,由8戶居民推選代表進行收費,產權最終歸8戶居民所有。
B1棟2單元加裝電梯的后續管理也在最開始就明確,建成后電梯由8戶居民共同管理,涉及年檢、維保公司聘用,可與小區其他電梯一起年檢、聘用,產生相關費用由8戶居民承擔。“B1棟2單元與第一批電梯使用同一家維保公司,可以最大化保護居民利益,這是‘同’;每單元居民自主決定本單元要不要裝、什么時候裝,社區來協調,這是‘異’。求同存異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居民都能乘上電梯。”北橋社區黨委書記潘紅梅說。
“統建統服”,老小區解決“樁”難題
南京市雨花臺區鄧府山社區不少居民建言,盼著社區推動公共充電樁建設。
破解老舊小區“樁”難題,鄧府山社區的關鍵詞是“合作”。2022年開始,社區黨委聯合國網南京供電公司、物業公司,光居民議事會就開了數十場。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時間,經過地質專家實地勘察,最終將鄧府山村小區一處山坡的坡腳整平,開發出一個可滿足14輛新能源汽車同時充電的“綠能充電廣場”,改造費用由國網南京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承擔。充電樁電價和居民用電電價相同,大大低于市面商業充電樁執行的商業電價。
在不少地方,專業機構負責投資與運維,地方政府和供電公司政策推動,小區業主和物業出場地,多方協作建設充電設施,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服務,成為老舊小區“樁”難題的解法。國網南京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新展說,今年,他們計劃將此模式推廣至南京20個老舊小區。
數字賦能社區治理,負擔輕了效率高了
在南京溧水區,專職網格員們手機里都有“社會治理大聯動平臺”等數字化治理小程序,用于民情走訪中更新人、房信息,并在第一時間受理、解決群眾訴求。今年年初,白馬鎮將城市數字治理中心、網格服務管理中心、社會治理大聯動平臺、社會矛盾調解中心等各類數字化平臺歸集,加強協同配合、整體聯動,打破數據壁壘,推動服務提質增效。
“以前遇到問題‘往上跑’,逐個部門協調,簡單的事情也要辦上幾天。現在發現問題自己能辦的馬上聯系幫辦,不能辦的問題通過‘網上跑’,由上級部門協調相關職能部門處置。”在網格員張玥看來,基層社區治理數字化水平的提升,讓網格工作的負擔輕了、效率高了。
“我們要求事情辦結結果上傳平臺由中心審核,確保問題真正有人管、有人辦、辦得快、辦得好。”白馬鎮綜治辦工作人員華寧介紹,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有專職人員每日分類統計,了解掌握并推進各領域問題的接收和處置。接下來,中心將進一步探索前沿技術在社區治理領域的深度應用,開拓完善數字化應用場景,讓政策找人、數據吹哨,努力實現“主動治理、未訴先辦”。
微利循環,邊角地變成新能源服務艙
每天中午11點到下午5點、晚上12點到次日早上8點,是毗鄰常州市火車站的北環共享停車場的高峰時段。運營半年多來,日均充電數超500輛,在常州充電停車場中使用率排前三。司機莫巍巍說,他們充電、吃飯、小休在這座停車場都能解決,一年還至少能省下1500元充電費。
“這樣的集成式服務,其實是居民需求催生出來的。”常州市天寧區紅梅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陳剛說,街道引入資源盤活閑置地,挖掘出停車位400個,白天緩解周邊商圈停車擁擠,晚上向附近居民和網約車提供服務,實現錯峰運行。同時,停車場建設充電站,采用“光伏發電+儲能+峰谷用電”模式,配快速充電樁36個,提供低價充電服務,周邊居民充電難、充電貴問題得到緩解,也吸引來不少網約車司機。
邊角地變成“香餑餑”,引發了更多需求。街道將停車場旁邊棄用的北環新村社區配建房改造為約400平方米的綜合空間,與常州行同城出行服務有限公司聯合運營,成立紅動力新能源汽車服務艙,為司機提供停車、就餐、理發等便利服務,也為居民提供議事空間、休憩小院、活動場地等。目前,這里的充電站二期正在擴建,還要引入汽修企業做快修、維保,組織新能源網約車應急救護等培訓,以及新入職培訓、繼續教育等從業服務,方便更多網約車司機。
青年為何紛紛走進社區上課
唱昆曲、制香、刻字、烘焙、陶藝、養生……身在揚州,年輕人“八小時之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廣陵區目前有12個社區開辦“青年夜校”,今年已舉辦65節社區公益課堂,共有1000余人報名。
“青年在哪里,青年夜校就辦在哪里。”共青團揚州市委權益部負責人劉楓說,揚州充分用好黨政資源和社會資源,在青年工作生活聚集地、網紅打卡地開設青年夜校,向城市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公共文化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重點產業鏈等輻射,共設立青年夜校教學點89個、實踐體驗點112個,形成15分鐘“便攜學習圈”,不斷擴大對青年的輻射力和覆蓋面。
如今,揚州青年夜校已打破單向輸出的培養模式,將青年夜校項目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各項工作,定期組織學員參與“文化振興鄉村行”系列活動、非遺文創市集等,讓學員在展示所學技藝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文化傳承和民生保障。
讓家庭“托得起”,更“托得放心”
在社區嵌入式建設“寶寶屋”,引入專業化社會組織負責運營,免費為居民提供1小時臨時托管,是亭湖區建設托育服務體系的有效探索之一。為推進托幼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鹽城亭湖區分別在市民集中居住社區、大型企業小區、黨政集中辦公區等不同類型人口集中區域建設5所公辦托育示范園,并依托公辦幼兒園領辦普惠性托育園。
為了讓更多家庭“托得起”,亭湖區加大入托入園補貼力度,根據實際收托嬰幼兒數,分層分類對普惠托育機構給予每名嬰幼兒800—1500元的運營補貼。
在提升托育服務水平上,去年年底,亭湖區建成集普惠托幼服務、托幼師資實訓、托幼教科研指導、智慧托育平臺、托幼發展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托育綜合服務指導中心。目前,亭湖區現有21家公辦托育機構、33家普惠性民辦托育機構,總數達54家,托位數達2956個,每千人托位數為4.3個,遠超周邊地區及全國平均水平。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胡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