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火焰山”上披綠裝
湖北省丹江口市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緊臨丹江口水庫的庫區鎮——石鼓鎮,有一座被稱為“火焰山”的丹霞地貌,早年由于過度砍伐及放牧,山林石漠化嚴重。這些年,當地通過持續不斷的生態修復和小流域治理,曾經的火焰山如今已披上了“綠裝”,并進行了一體化的系統治理。
曾經“不毛之地”如今郁郁蔥蔥
位于丹江口市石鼓鎮的玉皇頂村,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土壤的顏色呈紅色,除了顏色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過去這里由于過度采伐及放牧,石漠化面積達到3800公頃,成為整個丹江口市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區域。夏天,紅褐色的山體散發著滾滾熱浪,遠遠看去如同熊熊烈焰。
這里土層極薄,水土極易流失,樹木難以生長。曾經有專家現場考察后斷言,這里不適宜造林,將會永遠成為“不毛之地”。
但是,現在這座山上已有不少的綠意,看對比↑這張圖就是生態修復前的“火焰山”,是不是和現在差別挺大?
挖窩、移土、砌石 生態修復有奇招
這個被斷言是永遠的“不毛之地”的山體,是怎樣披上綠裝的呢?
“火焰山”跑水、跑土又跑肥,常規的植樹方法難以存活,必須突破常規。當地的人也經過了非常艱苦的探索,根據地形地貌,經過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一套方法,總結起來就是三個詞:挖窩、移土、砌石。
現在,當地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這些工作,由于山坡非常陡峭,上面是非?;?,在山坡上根本站不住腳,所以他們只能身上綁著繩索,固定在山頂的樹上,順著山坡爬到固定的位置,植入鋼筋、鋪上草木、人造出樹窩。
還有一部分人,從周邊廢棄土場取適合樹木生長的土運上山,填到樹窩里,這樣才能增加成活率。至于砌石,工作人員把比較大的石塊逐層碼放在溝壑里,是為了防止下雨時土壤的流失。這一整套“保健”程序下來,樹苗的成活率能提高不少。
種植苗木180萬余株 森林覆蓋率提高0.4個百分點
這些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從2011年正式啟動,如今,在這片堅硬貧瘠的“火焰山”上,種植了側柏、大葉女貞等耐旱的苗木180多萬株,憑借著“石頭縫里種樹”的毅力,共完成荒山造林3300公頃,封山育林達到了5300公頃,全鎮森林覆蓋率提高了0.4個百分點。
而當地的老百姓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受益者,因為石漠化治理有了成效,水源得以涵養,石鼓鎮也有了土壤條件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目前,石鼓鎮石漠化擴展的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積逐年減少,森林植被結構得到整體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得到明顯改善,為丹江口庫區水質穩定達標,“一庫清水永續北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發現全國面積最大野生水松天然更新群落
水松被稱為植物界的“活化石”,是冰川世紀孑遺植物,為我國的特有樹種,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水松被評估為“極危”等級。自去年以來,福建林科院的科研人員,在全省開展水松資源調查,就在前幾天,他們在福州市羅源縣西蘭鄉的甘厝村,發現了一片占地面積約81畝的水松群落,確認為目前全國范圍內,面積最大的野生水松天然更新群落。
通過航拍畫面顯示,整個水松群落是呈帶狀分布,占地面積約有81畝,它包含了76株水松植株以及一定數量的幼苗。
這片水松群落的發現,有哪些意義?
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水松課題負責人 黃雍容:我們福建省是水松野生群落主要分布區,去年以來,我們團隊對福建的水松資源進行調查,發現所有野生種群都呈現老化衰退,天然更新不良、繁衍受阻,我們甘厝村的水松,是目前全國面積最大的天然更新野生水松群落,這個群落的發現,對我們開展水松保護研究是有重大借鑒意義的。
這片水松群落的發現,一方面要得益于當地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據記者了解,從2016年開始,羅源縣對全縣的253棵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保護,建立野生動植物資源檔案,嚴厲打擊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行為。
另一方面,持續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也為這片水松群落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2016年以來,羅源縣關停117座花崗巖礦山,并且持續在水松群落上游,實施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和水環境綜合治理,這些都為水松群落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和生存環境。
這片水松群落發現之后,當地政府也決定,在這里設立一個水松林自然保護小區,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減少人為干擾,加強保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