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科技型企業一直因有輕資產的特點,較難獲得與其核心競爭力匹配的資金支持。它們是如何獲得更多信貸支持的?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上半年,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讓金融支持科創領域走上“快車道”。
在東莞,這家初創型小微企業,在成立后的第三年就取得了“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原本以為這一稱號只是個榮譽,但沒想到很快就轉換成了“真金白銀”。憑借這一稱號,企業不僅很快獲得了當地金融機構給予的普惠信用貸款,還享受到了地方政府部門的信用貸款貼息政策。
金融機構告訴記者,科技型企業因為無抵押物,往往較難獲得傳統的授信支持。給科技型企業貸款,還需要金融機構打破固有思維。
針對科創企業輕資產、高成長性的特點,金融機構還推出“積分”審批模式,優化了審批流程,單筆可貸金額3000萬元。此外,央行的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貨幣政策工具,也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地“澆灌”科技型企業。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連續14個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存量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下降至4.09%。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增速為25.1%,遠超其他貸款增速,存量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也下降為4.50%。
創新升級 金融支持制造業打出“組合拳”
先進制造業企業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源,但企業也容易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瓶頸。金融機構是如何用創新產品、升級服務來積極破解這些痛點難點,助力制造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的?
在湖南這家金融機構的大屏幕上,一個個小點組成了全國6500多臺高空作業設備的實時運行數據圖。動動手指,生產的每臺設備的地理位置、開機狀態和運行情況等數據都清晰可見。
金融機構為什么要掌握這些設備的實時運行數據?原來,這些高空作業平臺設備造價高,買方想要購買設備很難一次性付清全款,幾乎都需要融資。當買方沒有足夠資產抵押或者信用評估遇到瓶頸時,就只能求助于設備生產企業為他們提供全額擔保或者資產抵押。這樣一來,生產企業設備賣得越多,擔保金額就會隨之越來越大。
如何幫助生產企業從越滾越大的擔保金“雪球”中得到解放?金融機構將設備實時運行情況和設備購買方的經營數據進行了匹配,通過數據為每一臺設備產生的價值進行了精準評估和畫像,這些數字畫像就成了給企業貸款的數字信用。
數據產生價值,設備購買方用數據融資,生產企業不再為擔保金高筑而發愁,金融機構也有了控風險的“抓手”。
數據顯示,上半年,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新增2.15萬億元,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0.3%,比各項貸款增速高29.0個百分點,有力支持了制造業發展。
綠色金融服務 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綠色貸款也是上半年銀行信貸投放的重點和亮點。上半年,金融重點支持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清潔能源產業及節能環保產業等綠色領域,綠色金融服務按下“快進鍵”,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眼前的這條智能化生產線上,正在組裝的是企業最新自主設計研發的空心油冷電機軸,這是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領域一個主要的技術發展方向。新產品一投產,就接到了國內不少新能源汽車的大量訂單。嘗到“甜頭”后,企業打算繼續增加研發成本、提高產能。
能不能搭上新能源的“快車”,這筆錢成了關鍵。正當企業一籌莫展之時,銀行工作人員告訴企業,根據新規,“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制造和產業化”被增加為綠色金融的可支持范圍,評估后企業可享受5000萬元綠色信貸的支持。
不僅如此,銀行還成立綠色信貸專班,讓企業只用30天就拿到了全部貸款。
記者了解到,上半年各家銀行信貸資金聚焦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綠色產業資金供給。
截至6月末,僅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就超5萬億元,總量增量均創歷史新高。截至2023年6月末,農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余額突破3.6萬億元,增速超30%。建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3.4萬億元,較年初新增7966.28億元。
目前,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綠色債券余額均居全球前列。綠色金融蓬勃發展,更好助力我國經濟低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