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鎖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近年來,以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內容的數字技術,在提高生產力水平、豐富物質供給的同時,也帶來了公民、市場、社會和政府等多方面關系的重塑,由此開啟人類“數字文明”新時代。目前,人們對數字文明與傳統文化的關注,大多集中在應用數字技術傳承弘揚傳統文化這一層面。事實上,數字文明與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數字文明也需要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數字文明建設提供優質的文化質料和思想養分。
優秀傳統文化使數字技術成為向善工具
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數據和算力資源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在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安全隱患、隱私泄露、算法局限、大數據殺熟等社會問題。數字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如何不被濫用,不異化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和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工具,是當下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一個社會問題。我們以為,要合理地使用數據、科學地運用算法,讓數字技術成為造福人類的新動能,除了開發者和經營者應當堅守法律底線、秉持科技向善原則之外,還必須從多點發力,包括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指引和思想滋養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富國裕民、守信踐諾、義利兼顧、互利共贏、天下大同等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表現出很強的韌性、耐心和定力,時至今日依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芒。《論語》中倡導“君子和而不同”,費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等,蘊含了中華民族崇尚“求同存異”“包容寬厚”的美好價值,對于今天處理各種復雜關系仍有重要啟示。
如何統籌網絡安全與網絡發展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憂患意識的鮮明體現,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物兩體”“合二而一”實踐智慧的當代表達。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應當從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汲取營養,用以推動平臺算法向善,引導和規范數字技術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為數字產業植入人文元素
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文化消費市場的快速增長,文化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加快培育和壯大數字文化產業也成為各國競爭新興產業的重要舉措。如何發展我國的數字文化產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表明我國文化數字化發展已經列入重要議事日程;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十四五”時期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目標、重點任務等,為我國文化數字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在網絡上,內容的文化性也不應被稀釋。“互聯網+文化”催生了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演播、數字動漫等文化新業態,但是,數字化只是為內容助力的技術手段,內容建設始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核心。作為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數字文化產業既有技術、經濟價值的一面,也有生態和思想文化價值的一面,它本質上是一種意義和價值的生產。所以,我們在打造數字文化新業態時,必須堅定文化自信,重視和提升數字文化產業的品質內涵,善于在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中嵌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元素,努力創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數字文化品牌,助推中華優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
優秀傳統文化讓數字世界擁有文明底氣
當前,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動生產制造、經濟運行、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的轉型發展,由此塑造了一個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另一方面,數字文明在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其自身也要受到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這其中,人類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推動數字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日前,在山東曲阜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彰顯人類高度的文化自覺,其深刻意義就在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更好挖掘歷史文化時代價值,共謀全球數字文明之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包含有解決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思想理念。例如,中華民族歷來倡導“天人合一”“民為邦本”“富民厚生”“經世致用”“誠實守信”“和而不同”“知行合一”“天下為公”等,這些積淀豐厚的傳統文化智慧,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可以為當今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數字社會乃至數字文明繁榮發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和價值指引。在新征程上,面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我們應守護好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血脈,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度發掘,積極推進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和弘揚其中優秀的哲學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治理思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為數字文明建設貢獻更多的確定性和正能量,從而把握好、引領好數字世界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