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章強調,“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以更大力度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使用,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強人才保證。
科技創新能力愈加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當前,國際形勢嚴峻復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邁向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領域還有很多“婁山關”“臘子口”等待我們去挑戰。回溯既往,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兩彈元勛”鄧稼先對中國核科學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讓青蒿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神草”……無數科學家為強國奉獻一生,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奮斗篇章。近年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中國“天眼”、“墨子號”量子衛星等國之重器頻頻“亮相”世界,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實踐探索、攻堅克難、默默奉獻。科技創新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必須把科技創新和科創人才培育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組織部門要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供堅強人才隊伍保障。要突出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以“人才強國”戰略為驅動,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不斷激發廣大科技人才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創造活力。要持續加強科創人才培養,加大人才政策供給力度,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鼓勵激勵引進和培育高層次科技人才及科創團隊,建立“引育留用”全鏈條機制,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要著力提升人才服務質效,緊盯人才“關鍵小事”,從解決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在滿足普惠性基礎性的需求上,持續提升個性化服務水平。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要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建設基礎研究高水平支撐平臺。載體平臺是集聚創新要素的“梧桐樹”,更是人才創新創造的“主陣地”。面向未來,各地要加快培育科創平臺,打造具有影響力的一流“雙創”園區,支持高層次人才帶資源、帶團隊、帶項目、帶技術落地發展,更好形成集聚效應。要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科技人才的“搖籃”作用,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聚焦重點學科、重點領域,實施分層分類,突出“高精尖缺”專業化優質人才培養,加大基礎研究骨干網絡建設。要深化校地企產學研合作,以人才為樞紐,串聯企業生產與高校院所研發,不斷提升現有平臺的創新資源要素吸納能力、科創人才作用發揮能力、創新成果轉化輻射能力,讓更多科創人才和科創智慧競相涌現。(作者:馬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