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對主題教育的實效進行科學、客觀評估”,深刻指出“要看黨的創新理論是否入心見行、黨員干部是否做到善思善用”。當前,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正在全黨深入開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開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廣大黨員干部在調研工作中務求:常、實、真,切實提高調研水平,突出問題導向,拿出破局的實招硬招,以實踐成效體現主題教育的學習成果。
著眼民利,“常”入群眾家門。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唯有從群眾中來,才能更好到群眾中去。毛澤東同志在尋烏走訪47家商店和94家手工業店鋪,與群眾一起勞動、談心,確定了紅軍的城市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行程萬里,足跡遍布祖國大好河山,行,到最偏遠的地區,訪,進村入戶“訪真貧”。黨的光榮傳統充分說明,只有心向下沉、腳向下走、力向下使,才能通過調研加深對“頂層設計”的領悟,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推動事業發展。我們應賡續紅色血脈,厚植為民情懷,與群眾多走動、多交談、多聯絡,常懷“半杯水”心態,裝著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杜絕走馬觀花;裝著謙虛,拜群眾為師,總結群眾經驗、吸取群眾智慧,用“另外半杯”裝回人民的聲音。
扎實有效,“實”解群眾憂愁。“群眾利益無小事”,人民群眾的任何事情,都是天大的事情。調研是立足“小切口”解決民生“大問題”,要求我們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做一件成一件。黨員干部必須實事求是,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堅決防止為調研而調研,力行“真調研”,善于和數據、樣本打交道,瞄準就業、教育、住房、養老等民生重點領域,把應對各種挑戰、破解改革難題等作為調研內容,把調查研究與履職盡責、貫徹黨中央部署和謀劃民生福祉結合起來,有情況有分析、有解決問題的思路,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讓群眾不斷見到成效、得到實惠。
立足長遠,“真”暖群眾心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調研也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反復“身入”、長期“心入”。習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先后多次到基層聯系點下姜村調研,從容易忽略的一樁樁“小事”抓起,對癥下藥、分類施策。離開浙江后,依舊不忘叮囑當地干部持續跟蹤、抓好落實。在他的親自指導下,下姜村實現了從“窮山村”到“綠富美”的逆襲之路。時代在變,群眾面臨的問題也在變,調查研究不能“斷線”,服務群眾要長期不懈、久久為功。我們應秉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韌勁,落實調研天數的剛性要求,更發揚“不打招呼”“自選動作”“一竿子插到底”的好風氣,同時注重在督查回訪中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在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拉近干群關系,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全黨同志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研之愈深,行之愈篤。我們只有真正深入開展調研,讓調查研究融入日常、做在經常,才能走好新征程、展現新作為,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李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