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汽車到飛機、高鐵,人類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會帶來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革命,也提高了人類進一步探索世界的能力。在“萬物皆可沉浸”的體驗游時代,“沉浸+”體驗融合了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數字影像、特效、燈光設備技術等,全面覆蓋觀眾視角,通過互動感應系統與觀眾互動,讓觀眾沉浸在充滿趣味性、夢幻化的體驗中。
近日,文旅部發布了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涵蓋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覽展示、沉浸式街區/主題娛樂四大領域,其中江蘇3個項目入選第一批24個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梢钥闯?,文旅產業正在加速駛入數字化快車道,“沉浸+”技術在文化和旅游產業的供給、傳播、展示、管理等重要環節賦能作用突出,被認為是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放眼國內,VR、AR、MR等技術在市場正逐漸普及,“沉浸+”體驗已覆蓋新型文旅消費的諸多領域,成為眾人追捧的“香餑餑”。如結合短視頻和直播的虛擬主播形象——稱為職業達人,可以充當“數字講解員”角色;智能穿戴設備為游客搭建了更直觀的體驗場景,將景區要素和產品細節更完整、生動地進行展示,大大增強了游客的“臨場感”體驗;擁有虛擬空間屬性的“云演播”可以延伸劇場空間邊界,拓展演藝市場新興產業形態,打造高質量數字文化產品,實現演藝團體數字盈利。
而博物館是目前“沉浸+”技術融合最多的傳統文旅場景之一。在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河上的舟楫”展廳,以復原的沙飛船為載體,將全域投影實時渲染、增強現實技術等手段運用到展演中,打造沙飛船“實體體驗+數字沉浸式”虛擬體驗。游客們站立在舟楫之上,通過裸眼3D感受潮流涌動,周遭岸邊的說書聲、賣貨人、叫賣聲,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震撼中,了解運河生活,感受運河之美。除此之外,湖北武漢的《夜上黃鶴樓》光影演藝也通過打造沉浸式故事場景成功“出圈”,“數字技術+燈彩藝術”也讓上海豫園成為充滿奇花異草的美學奇境……
“沉浸+”技術重塑了消失的記憶,讓文化遺存從保起來、用起來到活起來、火起來,給傳統文化旅游帶來一場新喜悅、新干勁、新飛躍,還給文化旅游發展創造了新秩序、新模式、新業態。更重要的是,它真正抓住了人的需求,打破了人與文化之間的時空“壁壘”,從客群角度出發,在提供“氛圍感”體驗的同時,架起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橋梁”。
“沉浸+”消費的一騎絕塵,離不開科技的幫助,也離不開沉浸式故事講述所厚植的文化力量。未來,“沉浸+”體驗將成為文旅營銷的主流方向,“沉浸+”將以更豐富的形式和更多元的業態,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給數字時代的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