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郁風
8月24日,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受此影響,國內有不少地區出現搶購食用鹽現象。
這一幕似曾相識。若是談及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件,恐怕很多人還會對當年的搶鹽潮記憶猶新。彼時人們更熱衷搶購加碘鹽,理由是“碘可以抗輻射”。但事實是,要達到抗輻射的功效,得一口氣吃下3公斤的鹽,足以把人“咸死”。后續也更有趣,許多人在社交媒體分享:“當年排長隊搶到的鹽,過了幾年才吃完。”
為什么經歷過搶鹽風潮,有些人還是對搶鹽樂此不疲?
鹽關系到生活命脈,無鹽萬萬不可。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染水,牽動國人神經,在媒體、社交網絡的傳播下,民眾出現警惕、擔憂情緒,這是必然的。人們會下意識將海水污染與海鹽污染聯系起來。而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我國海鹽究竟有沒有影響、影響多少,需要等待有關部門的權威監測結果,不過在結果未出之前,一些人對我國食鹽構成不甚了解,顯然不愿“無動于衷”。
囤鹽潮另一個原因是從眾心理,看到大家都買便也跟著買。有些人看到韓國出現搶鹽潮,更加劇了這種心理;甚至一些有正常購鹽需求的人,想買一袋鹽也發現難買。一些人購鹽并不是擔心之后吃不到“健康”的鹽,而是擔心鹽被其他人買光后,影響自己正常需求,從而形成一個怪圈。
那么,這次搶鹽潮,需要囤鹽嗎?不需要。
多地有關部門發布通告,稱國內鹽業供應充足,無需恐慌,無需囤鹽,并要求規范市場食鹽價格,防止囤積居奇。中鹽集團也公告稱,我國的食鹽產品結構占比為井礦鹽87%、海鹽10%、湖鹽3%,井礦鹽和湖鹽生產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響。
海鹽并不是我國食鹽的構成主體,我國大部分食鹽來源于井礦和鹽湖。青海、四川自貢都是優質鹽產區。即便作最壞的打算,海水被污染海鹽受影響,井鹽和湖鹽也能保障國人需求。且倘若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受影響最大的恐怕也是日本自己。
當下的應對之策是什么?
有關部門和鹽業公司要充分理解和重視當前緊張、擔憂的大眾情緒,回應大眾關切,一方面積極普及相關知識,打消群眾“缺鹽”顧慮,同時切實維護市場秩序,避免囤積居奇,放大恐慌,哄抬鹽價;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現在對食鹽的突出需求,釋放部分庫存,保障有正常購鹽需求的人能夠買到鹽。
同時,對公眾憂慮的源頭——日本核污染水會不會影響海鹽,有關部門應保持密切監測,及時公布相關動態信息。公眾也應提升自身科學素養,提升獨立思考能力。鹽有保質期,囤再多的鹽,也吃不了一輩子。現在盲目囤鹽,不但靡費金錢精力時間,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進而加劇市場緊張和社會恐慌。面對核污染水的威脅,全社會都應秉持科學理性、實事求是的態度,避免自亂陣腳。(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