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條大河波浪寬,兩岸風光別樣天。源出太湖東岸瓜涇口的吳淞江,從蘇州出發,一路奔逸東流,進入上海,匯入黃浦江。她不僅是江蘇、上海密切聯系的紐帶,更是沿線地區交流合作的見證。值此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之際,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開展“河從蘇州來”大型全媒體采訪行動,記者沿著吳淞江向東行走,用文字與鏡頭記錄下蘇州攜手上海推動一體化發展的生動實踐。今起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外白渡橋,上海地標性建筑,歷經百年滄海桑田,依舊車水馬龍、游人如織。橋下,一條源自太湖的古老河流自西滾滾而來,與黃浦江在此交匯,上海人親切地稱她為“蘇州河”,而在蘇州境內,她叫“吳淞江”。
河從蘇州來,水因太湖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通湖達海的吳淞江,以水為帶直達上海市中心,讓湖與海的聯動,在歷史的演變中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畫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來,更是把湖與海的共生共榮,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蘇州為代表的環太湖地區緊緊擁抱上海這個“龍頭”,攜手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共同描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壯麗畫卷。
眼下,共飲太湖水的長三角人,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合力把環太湖地區打造成世界級生態湖區、創新湖區,向人們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圖景。
車水馬龍的外白渡橋
牢記囑托共護太湖
夏末秋初,晴空萬里,從高空俯瞰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半圓型的湖面像一方晶瑩剔透的大水缸,溫潤的太湖水順著河網水系綿延開來,哺育出令人魂牽夢縈的江南水鄉。
太湖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復強調的“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對太湖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殷切希望蘇州“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今年3月5日,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專門詢問太湖水質。
牢記殷殷囑托、扛起重大使命,被太湖水滋養的太湖流域始終把太湖保護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由于太湖流域河網密布,水系貫通,且橫跨江蘇、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帶來了區域性流動性環境問題,需要合力解決。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深入推進,提供了一條解決之道。
太湖生態島
4月,吳淞江(江蘇段)整治工程首個標段通過驗收;6月,吳淞江(上海段)整治工程蘇州河西閘順利通水……吳淞江整治工程啟動以來好消息不斷,成為滬蘇兩地共護一江水的生動范例。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實施的省際重大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總投資超800億元,涉及上海、江蘇兩地,建成后將助推太湖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大大改善區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條件。
同飲太湖水,共護太湖水,這樣的一致行動變得越來越深入、廣泛。《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實施以來,長三角47個河湖被納入重點跨界水體范圍,聯合保護和協同治理的共同準則同步確立。不僅要保護水生態,還要保護生物多樣性。今年5月16日,湖州、蘇州、無錫、常州四個城市生態環境部門及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共同發起成立環太湖“昆蒙框架”實施聯盟,力推太湖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標準制定、政策研究等實現一體化。
太湖濕地
一體化發展為太湖保護帶來新機遇,這其中,擁有太湖約三分之二岸線、四分之三水面、五分之四島嶼的蘇州,更是乘勢而上,傾力守護“母親河”。“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背景下,各地之間從‘有界’到‘無界’,行政藩籬不斷突破,太湖保護的層級、范圍、力量、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我們治理太湖的水平也邁上全新臺階。”蘇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金春林說。蘇州已累計投資超840億元,實施了5600多個治太工程項目。蘇州還專門出臺《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首次以立法形式保護太湖島嶼生態。
乘著一體化的東風,長三角人保護太湖力度空前,為長三角構筑起生態屏障,也為更深層次的長三角一體化描摹出多彩底色。至此,太湖已連續15年實現安全度夏,太湖蘇州轄區湖體水質不斷改善,太湖水生生物多樣性級別達到“較豐富”水平,水生態環境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
好風景里布局新經濟
過去,太湖以其寬闊的胸懷、豐沛的水源、豐饒的物產,哺育了江南人民,造就了繁華富庶之地。如今,太湖流域以占全國0.4%、長三角10%陸域國土面積,承載全國4.8%、長三角28%人口,創造了占全國9.8%、長三角40.8%的地區生產總值。縱觀古今,太湖流域有實力更有責任,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太湖流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集中、財富最密集、最具創造力創新力的地區之一。”今年6月,我省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交流會暨企業家太湖論壇在蘇州太湖畔舉辦,省委書記信長星作主旨演講時指出,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環太湖科創圈,目標是將環太湖地區逐步打造成為世界級生態湖區、創新湖區。
太湖新城
用創新驅動環太湖地區高質量發展,在有風景的地方發展新經濟,正在成為高度共識。2020年,科技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支持環太湖科技創新帶發展”;江蘇省“十四五”規劃特別提出要在沿太湖地區“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建設世界級生態湖區、創新湖區”;同年5月,上海嘉定、青浦,江蘇蘇州、無錫、常州,浙江湖州、嘉興和安徽宣城“兩區六市”簽署共建環太湖科技創新圈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如果說環太湖科創圈是鑲嵌在環太湖地區的一根金腰帶,那么科創家底殷實的蘇州環太湖地區無疑是這根腰帶上一顆璀璨寶石。去年7月,蘇州出臺《關于全面實施蘇州“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太湖、吳淞江沿線的太湖新城、太湖科學城等科創空間串珠成鏈、深度融合。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蘇州對標上海蘇州河把“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作為未來創新最重要空間協同推進,造就沿滬寧、沿江之后,蘇州接軌上海的第三條戰略通道,為一體化發展蹚出一條新賽道。
太湖科學城
“從生態、到人才、到創新,生態湖區必然是創新湖區,兩者是統一的。”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的主要起草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認為,環太湖地區共建科創湖區,就是把最好湖區空間、最佳生態區位留給科創活動和企業布局,大力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優先向沿湖區域布局,對環太湖地區未來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引擎力量巨大,從而還能推動長三角中心區的核心科技力量的不斷聚集與提升。
加速跑向世界級湖區
放眼全國乃至全球,湖區及湖區經濟正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錨定這樣的目標,長三角人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借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跑出世界級生態湖區、創新湖區建設加速度。
面對這一時代使命,蘇州發揮緊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創新的先發優勢,在世界級湖區建設中一馬當先——
產業集群成勢。蘇州高新區太湖科學城功能片區位于環太湖科創圈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交匯點上,眼下正瞄準千億級光子產業創新集群目標,把太湖光子中心打造成世界級光子創新中心。今年3月,太湖光子中心與上海工研院共建“超越摩爾”光電產業創新中心,依托工研院的研發能力和技術積累,在硅光、功率半導體、汽車芯片等領域,為創新中心企業提供長期可靠的研發服務。“搶抓一體化發展這一重大戰略機遇,我們主動積極參與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把上海作為接軌全球的國際化平臺,深度融入全球產業創新網絡,形成產業創新集群競爭新優勢。”蘇州科技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楊亮說。
太湖光子科技園
平臺聚合共生。世界級湖區離不開高端平臺的支撐。蘇州不斷深化大院大所合作發展,與上海32家大院大所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設立26家具有獨立法人機構的科技創新載體。蘇州還啟動了“滬蘇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協同發展提升計劃”,蘇州市研發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已集聚包括上海光源大科學裝置等高端科研設施在內的儀器設備57369臺套、原值475億元。昆山與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合作共建滬昆科創中心,張家港與上海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等合作成立上海—張家港技術轉移協作中心……一大批科創平臺加碼推進。
城市重塑活力。湖區空間應該是代表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品質空間、活力空間。來到吳江太湖新城,蘇州灣大劇院、蘇州灣博物館、蘇州灣數字藝術館等文化新地標高水平運營,成為人人追逐向往的時尚潮流“打卡地”;來到吳中太湖新城,“濱湖九灣”公共空間建構筑物設計方案火熱征集,未來將聚力打造標識性城市高端功能區和新時代典范城區。放眼看去,連接蘇州太湖新城吳中片和吳江片的蘇州灣隧道、東太湖隧道火熱施工,連接蘇州高新區、無錫的蘇錫太湖通道抓緊謀劃,城市建設項目接二連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現實畫卷徐徐展開。
風起太湖,創新潮涌。承載“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的殷殷囑托,伴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滾滾太湖水沿著吳淞江向東進發,開啟一段更加五彩繽紛的偉大征程。
“河從蘇州來”大型全媒體行動在太湖東岸瓜涇口啟動
策劃 包聞軍
統籌 李仲勛 潘朝暉
采寫 陳雨薇 陳悅勤
視頻 邱博 王晨旭
欄目題寫 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