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9月26日,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濱海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主題論壇在江蘇鹽城舉行,本次論壇表彰了“世界遺產名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條子泥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9個榮獲第二屆江蘇省“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的案例。
近年來,江蘇省自然資源系統大力實施海洋、土地、礦山、濕地生態修復,涌現出一批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的生態保護修復案例,有力推進了美麗江蘇建設。通過案例評選,擴大了社會影響力,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支持生態保護修復的良好氛圍。本次評選出的9個獲獎案例為:世界遺產名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條子泥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南京濱江明珠——幕燕濱江生態修復、國家級地質公園——南京方山火山地貌生態保護修復、世界自然基金會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長江靖江段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洪澤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礦地融合”示范——溧陽燕山郊野生態修復、最美生態河——城蟒蛇河生態修復、國家級濕地公園——蘇州太湖三山島濕地生態修復、省級農業綜合開發區——如東掘苴墾區濱海鹽堿地生態改良。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國梁、全球濱海論壇國際協調委員會主席章新勝、鹽城市市長張明康、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王磊、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陳丹紅、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李楓分別為獲獎單位代表頒獎。
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一:世界遺產名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條子泥濕地生態保護修復
條子泥濕地面積約129萬畝,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中心節點和關鍵區域。近年來,鹽城市秉承“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理念,建立了“政府+聯盟+協會+志愿者”的協同保護機制,形成了“720”保護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濱海濕地保護修復新路徑。2019年,條子泥濕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1年,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上,鹽城“以恢復鳥類棲息地為目標的自然解決方案”入選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二:南京濱江明珠——幕燕濱江生態修復
幕燕濱江帶原為礦山開采區,山體植被破壞嚴重,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劣。近年來,南京市扎實推進幕燕濱江生態修復,綜合應用填土覆綠法、鑿石挖槽法、輪胎織網法、景觀再造法等4種模式開展山體復綠,種植各類喬木灌木283萬株,新增綠化面積1200畝,恢復濕地195畝,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40處,精心修繕和保護了達摩古洞等10余個歷史文化古跡,打造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幕燕濱江風貌區。
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三:國家級地質公園——南京方山火山地貌生態保護修復
方山是500萬年前噴發的死火山,留下了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存。2016年,受強降雨影響,水土大量流失,林木植被遭到嚴重損毀,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南京市開展方山火山地貌生態保護修復,通過優選樸樹等本土植被復綠,利用方山特有玄武巖打造景觀,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挽回潛在經濟損失上億元,新增綠化約150畝,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極大提高了方山地質公園的游覽品質。
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四:世界自然基金會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長江靖江段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
長江靖江段是我國濕地和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靖江市在全國內陸水域首創“退捕水泥船變人工魚礁”處置法,改善水域生態平衡,恢復長江水生生態,增殖漁業資源。2021年單個監測點位的魚類均重增加11.14%,采集的漁獲物種類增加了18種,刀鱭、中華絨螯蟹等規格明顯上升,江豚頻繁出沒,長江漁業資源恢復成效初顯。
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洪澤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
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洪澤湖周邊圈圩、圍網養殖侵占灘地,威脅候鳥棲息繁衍。從2008年起,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綜合運用微地形改造、水質凈化、入侵物種攔截等方式恢復濕地生態,完成退漁還濕28.9萬畝,修復濕地3.6萬畝,鳥類種類由147種增加到230種,總數由20余萬只增加至50余萬只,帶動周邊群眾年增收2億元,探索出一條從“與濕地相爭”到“生態雙增”的新路徑。“以生境連續性和鳥類豐富度為目標的洪澤湖濕地生態修復實踐”入選《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經典案例。
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六:“礦地融合”示范——溧陽燕山郊野生態修復
燕山面積約3800畝,涉及4個采石宕口,由于多年不規范開采,導致植被破壞、山體受損,與周邊環境極不協調。溧陽市通過開展“礦地融合”示范探索,統籌推進土地整治、礦山治理、景觀再造、資源綜合利用,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植被覆蓋率提升至98%,新增農用地300畝,日均吸引游客超1萬人次,繪就了“城中有山、山下有湖、湖邊有景、山水交融”的新畫卷。
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七:最美生態河——鹽城蟒蛇河生態修復
蟒蛇河上起大縱湖國家濕地公園,下接新洋港,全長25.5公里,一度水質污染嚴重,行洪能力弱化。鹽城市將蟒蛇河沿線生態修復與農房改造、水利建設及污水處理相結合,栽植池杉等130萬株,綠化率增至90%以上,濕地面積增加12000畝,建成1個省傳統村落、2個農房改善省級示范項目、3個省級美麗鄉村,產生直接經濟收益約9億元,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生態紅利。
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八:國家濕地公園——蘇州太湖三山島濕地生態修復
近年來,針對太湖水質污染等生態問題,三山島國家濕地公園管委會積極開展濕地修復,構建復合型圍堰,防風減浪,抵御藍藻,提升水體透明度。湖泊生態系統由藻型修復成草型,濕地修復面積達3000畝,水質常年維持在II類,恢復水生植物12種,2022年水體總氮、總磷分別比2019年降低了49.86%和11.11%,被中國林科院濕地研究所列為“太湖流域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作用機理及調控與恢復技術研究”試驗示范基地。
最美生態保護修復案例九:省級農業綜合開發區——如東掘苴墾區濱海鹽堿地生態改良
濱海鹽堿地傳統改良周期長、效果不佳。如東縣選取掘苴墾區濱海鹽堿地開展生態改良示范,通過構建微區域生態循環系統,加快立體式生物質排鹽,采用復合改良劑改善土壤性能,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將平均鹽度為20‰的荒地改造成良田,新增耕地2691畝,指標價值近10億元,植被覆蓋率從不足10%提升到90%以上,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通訊員 姜耀宇 王旭雁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丁蔚文 許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