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文化經濟“雙面繡”,為蘇州城市發展積累起充足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讓我們走進蘇繡和生物醫藥企業,來感受雙面“繡”的魅力。
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蘇繡歷史悠久,以精細、雅潔著稱。與蘇繡一同揚名海外的,還有繡娘群體出神入化的技藝。配線,是繡娘的基本功,要從幾十種同色系的絲線中,選擇一個最適宜的,這種細微色差,常人根本無法分辨,但在繡娘的眼里,它們涇渭分明。
“同一個色系當中,從淡到深就是有十五六個過渡漸變的顏色”,姚惠芬介紹。
分線,考驗眼力和指尖功夫,一根線可以劈成128股,最細的絲線直徑僅有5微米左右,相當于一根頭發的十分之一。
“因為是深顏色的面料,所以還能看得見,這個已經是1/64,我要是拿起來,它已經飄在空中了。因為金魚的尾巴在水里游動的時候有隱隱約約的感覺,所以我們的絲線就要分得這么精細,差不多是細到極致了”,姚惠芬表示。
姚惠芬,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她的拿手絕活就是雙面繡,在同一塊繡布的兩面,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面,因此,也被大家稱為“最美麗的變身術”。
“看得見的一面要顧到,但是反面更要用心。繡的時候用針一定要豎一點,不能斜,斜了以后可能會把邊上的線拉過來一點點,一針錯就會受影響”,姚惠芬告訴記者。
從一根簡單的絲線變成一幅繡工精美的作品,少則數月,多則數年。42年來,姚惠芬以針作畫,以線為伍,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但她卻并不急于收徒,因為她不太確定,這些姑娘們能否堅持下來。
姚惠芬說,做刺繡學習的過程非常漫長,三年五年打個基礎,十年八年才能出作品,一定要靜心、細心還要有耐心,全神貫注地來繡,排除一切雜念。碰到瓶頸的時候,會拆了重新來過,蘇州人天生有這么一個特質。
“真正要繡成一個作品,真的要千萬次的‘飛花點彩’都要求精,精上加精、精益求精,一定不能受外界干擾。現在外界的誘惑力太多,生活節奏又快,如果沒有這種耐心,精力分散后做不成功,這也是我們蘇州人的傳統,專注于一件事,體現了我們蘇州人定力、耐心的品質”,蘇州市吳文化研究會理事柯繼承表示。
蘇繡納天地萬物于一針一線,每個環節都是精密的“代碼”,成千上萬根絲線如何交織,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和姚惠芬這樣的“指尖匠人”一樣,在40公里之外的蘇州納米城,也有一群精通“繡花功夫”的醫療“匠人”。當心力衰竭的病人無法自主進行血液循環時,需要借助外力,工程師們正在不斷嘗試人工心臟的制造和運用。
“這個就是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的核心部件——血泵,原來大的血泵只能裝到人的腹腔里面,現在我們做得比乒乓球大一點,可以植入胸腔了。我們從2008年到2016年設計定型,不斷在調整,不斷在改進、攻克,才有這樣一個結果”,同心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產品技術總監唐兆槐向記者介紹。
將軟管一端連接心臟,另一端連接動脈,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就好比一個具有超強動力的“水泵”,可以階段性代替危重癥心衰患者的原始心臟。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雖然體積小,但卻包含了近200種不同的材料和零件,要經過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考慮到產品會與血液直接接觸,稍有不慎就會對細胞產生損傷,引起血栓、溶血等不良反應,這就要保證產品表面足夠光滑,對拋光的精度要求非常高。
“表面粗糙度要達到0.05微米以下,現在就是通過我們人員純手工,最開始用不同目數的砂紙進行開粗,再用不同目數的鉆石膏進行細拋,最后再用羊毛絨以及絨布,進行收光。一個人做一個產品的拋光要三到四天,因為特殊的流道設計,它的形狀比較復雜,目前只能靠人工,所以我們這個‘拋光’工藝,真的就是指尖上的類似于‘繡花’一樣的工藝,非常精細”,唐兆槐告訴記者。
“再造”心臟,每一個環節都要精密計算,產品工藝的精度標準就是生命線,容不得半點馬虎。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從設想到問世,經歷了十多年,晝夜攻關成了唐兆槐和團隊的生活常態。
“它的開發周期確實是非常長的,因為要各種各樣的測試、驗證,是風險系數比較高的醫療器械,確實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定力,有工匠的精神,慢慢地打磨這個產品。蘇州這一方水土,蘇州人的韌性、耐心、有定力的這種精神品質,我覺得和我們研發這個產品所需要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們來到了蘇州”,唐兆槐表示。
目前,同心醫療自主研發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已經在全國近40多家醫院實現了臨床應用。而同心醫療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十余年時間,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從一片稻田和荒地,崛起為明星企業云集的一團錦繡。無論是甘坐冷板凳、指尖“繡”乾坤的蘇繡,還是實現“0到100”蘇州生物醫藥產業,他們的致密與精巧,不僅僅在技藝上,更在堅定耕耘的心思里。心有精誠,手有精藝,答案則交給時間。
柯繼承認為,時間不會辜負,通過時間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不寫一句空,這也體現了蘇州最高的境界,只要持之以恒,花出去的時間一定能夠得到回報,一定能夠達到目的。
來源:蘇州新聞
記者:顧燕、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