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版”黃金周期間,旅游市場持續火熱。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預測,中秋國慶假期旅游熱度將創新高,國內旅游出游預計將達到8.96億人次,同比增長86%,將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825億元,同比增長138%。當前,乘勢而上,正是促進旅游消費促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5個方面30條措施將進一步發揮政策杠桿作用,撬動旅游市場高質量發展。
著眼供給端,優質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將是促進旅游消費的關鍵。今年暑期,旅游消費就達到了高峰,但暑期過后,文旅消費并沒有就此“降溫”。國慶中秋假期前四天,江蘇全省共接待游客3516.56萬人次;上海外灘區域共接待游客193.3萬人次……更值得關注的是,游客的旅游方式在發生變化,“特種兵游”“微旅游”“鄉村游”等新型旅游方式層出不窮。這些變化既是旅游謀發展轉型所要關注的重點,也是把準方向保持旅游熱度的關鍵。本次發布的《若干措施》中提到,實施體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通過培育“跟著賽事去旅行”品牌項目,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借助亞運會賽事,杭州便做了很好的示范。相關數據顯示,杭州亞運會期間,飛往杭州的國際機票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超20倍,杭州推出了15條亞運會主題經典線路、5條亞殘運會無障礙主題經典線路、3條水上夜游主題經典線路等,為游客提供體驗杭州的多彩窗口。
當前,人們對于旅游的認知不再是“看山看水看風景”,更注重旅游體驗感。拓展旅游消費新空間,打造沉浸式旅游,激發文旅消費新潛力。近日,24家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正式授牌。科技賦能,智慧+旅游可謂打開了文旅體驗新空間。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廣泛運用5G+VR、投影技術等科技手段,打造特色沉浸式體驗空間,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了大運河“流動的文化”;陜西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注入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IP與唐文化內容,構建了全唐場景空間……科技將夢想變為現實,現實變得可觀可感,沉浸其中而又樂享其中。除此以外,越來越火的“夜經濟”也當在質的提升上不斷發力。夜經濟+文創、夜經濟+非遺、夜經濟+音樂等,未來,“夜經濟”提質之路當杜絕千篇一律,從消費端入手,提供更為多元化的產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精深度融合,塑造文旅消費新熱度。《若干措施》提出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豐富“音樂+旅游”、“演出+旅游”、“展覽+旅游”、“賽事+旅游”等業態。家喻戶曉的三星堆不僅因其文化底蘊深厚吸睛無數,更因其提供的文創產品深入人心,通過圖書、電影、音樂劇、文創開發等,讓文物活化走進千萬家,讓文化推廣變得有心而有新;烏鎮從觀光型景區轉型為度假型景區的背后也正是文旅融合的推動,通過梳理文化脈絡,將詩書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入其中,讓景區變得更立體多元,變得更有故事感。未來,更多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才是文旅持續火熱的關鍵。
文旅消費的強勁復蘇,彰顯了中國經濟無限活力。面向未來,唯有加快提質轉型,加快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多措并舉保障文旅消費暖環境,“消費熱”才能持續火起來、活起來。(桃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