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是古絲綢之路上最深刻的印記、是雋永的篇章。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這條從歷史蜿蜒而來的繁榮之路,為共建國家開辟了經貿合作的大市場,為全球經濟注入了共同發展的新動力。十年來,無數企業、商人往來奔忙于四通八達的當代“絲路”,跨山越海將琳瑯滿目的商品帶到對方的市場,給消費者更加豐富的選擇。“大道之行 筑夢絲路”之《山海見證》系列報道邀請您跟隨記者的鏡頭,看看“一帶一路”如何通過發展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共同做大做好合作“蛋糕”,為共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阿聯酋的阿布扎比,小學生乘坐中國制造的校車上學。
江蘇臺記者黃蒙:在阿聯酋,從校車到旅游大巴,再到公交車……隨處可見的金龍海格客車堪稱當地人的“沙漠方舟”。
海格經銷商KHF汽車貿易公司總經理艾哈邁德·卡比爾告訴記者,我們以質量和服務而聞名,公司擁有25%的校車,在旅游客車上已擁有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孟加拉國的達卡,山峰紡織廠中國產紡織機器正高效運轉。
江蘇臺記者姜弘毅:紡織業是孟加拉國的支柱產業。在這個紡織大國,有近60%的產品誕生于中國的紡織機械。
孟加拉山峰紡織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阿卜杜爾 ·阿力木告訴記者,中國紡機大概可以節省30%的人工支出,降低15%的電力成本,公司要進一步擴大產能,為世界生產更好的紡織產品。
在印尼的雅加達,市民游客來到潘佐蘭廣場品中國美食。
江蘇臺記者陳超:面向爪哇海,洋溢中國風。印尼雅加達PIK島,位于新區黃金地段的潘佐蘭廣場是這里全新的中國城,中國的美食、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建筑……讓所有人都愿意來此“打卡”。
印尼雅加達潘佐蘭廣場商家告訴記者,來自中國的茶葉、地方特色美食深受印尼人喜愛,在這里的銷量都很好。
在越南的河內,當地居民正試用中國醫療器械。
江蘇臺記者范潔萍:購物雖好,健康更重要。在越南河內,看看中國制造的家居醫療設備是如何用實力“圈粉”的。記者在中國品牌的免費檢測現場看到,人們正在進行血壓和血糖的檢測。
越南河內消費者王氏清璇告訴記者,這個產品的特點是有越南語的語音播放功能,很適合眼睛不大好的老人家,相對來說這款產品很好。
在泰國的曼谷,泰國人Sarawut駕駛中國制造的新能源汽車回家。Sarawut告訴記者,選擇電動汽車的主要原因是油價越來越貴,電動車省錢。之前一個月花在油車上的費用是12000泰銖,現在一個月大概是2000泰銖。
江蘇臺記者常瓅:高效的智能系統,親民的價格,讓中國制造的新能源車在東南亞引起了民眾追捧,甚至出現了 “一車難求”的現象。
比亞迪泰國乘用車獨家代理公司CEO Pratarnwong Phornprapha告訴記者,自去年11月以來,公司在泰國已售出超過15000臺乘用車,這是從未聽說過的。公司銷量現在是第一名,遠遠大于第二、第三、第四名的總和。
泰國汽車協會主席Kriengsak Wongpromrat說,泰國是東南亞地區的最大的汽車制造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給泰國汽車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不僅帶來了新能源汽車,更帶來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經驗,共同推動泰國汽車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一路走來,記者發現小到針頭線腦、大到高鐵巨輪,無處不在的“中國制造”風行“一帶一路”,融入百姓生活。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跨境電商飛快發展,讓海外消費者的“買買買”越來越方便快捷。作為跨境電商重要的境外節點,中國“海外倉”的加速布局正“鏈動”全球貿易。
江蘇臺記者尹美又:這里是德國和波蘭交界的奧德河的橋面上,身后是德國,前方就是波蘭。岸邊的波蘭邊境小城斯武比采,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吸引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將“海外倉”布局于此,用數字貿易將中國和波蘭,乃至歐洲緊緊聯接在一起。
記者探訪的這家海外倉,是江蘇在歐洲最大的倉儲物流企業——易達投資設立的。十年前,企業“揚帆出海”在德國設立第一個“海外倉”,伴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目前已在歐洲5個國家布點,倉儲空間達24萬平方米。
波蘭人達里厄斯是企業的一名老員工。他2014年入職德國漢堡倉當一名搬運工,隨著企業的發展,個人事業也穩步上升。2015年他被公司派駐波蘭建設邊境倉。他說,這十年里,不僅自己收入翻了三倍,還娶了一位中國姑娘。他們從事相同的行業,也共同見證了中國跨境電商在歐洲的蓬勃發展。
易達倉儲波蘭邊境倉總經理達里厄斯·托波爾尼基告訴記者,十年前,自己經手的第一批貨物是中國來的服裝鞋帽,現在更多的是電子科技產品。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品牌已經從服裝鞋帽代加工的跟隨者,轉換到智能電子科技類產品的引領者。
達里厄斯告訴記者,“海外倉”一頭連著中國制造商、一頭連著歐洲消費者。與傳統物流模式相比,“海外倉”實現了商品庫存的就近配送,大大提升了交貨速度,80%的訂單交付時間從15-30天縮短為1天之內。在當地,像易達這樣的中國“海外倉”還有十多家,中國企業的到來、集聚,不僅加快了商品的流通效率,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更帶火了當地的物流業,讓這座邊境小城一躍成為新興物流樞紐城市。
易達倉儲波蘭邊境倉出庫組組長Adrian在這家公司工作大概6年了,負責操作叉車、對接客戶訂單。他說,很滿意,喜歡自己的工作。
易達倉儲波蘭邊境倉包裝組工人Aneta說,每天自己把包裹寄往整個歐洲。這份工作提高了收入,使我們生活更好。
德國DHL快遞公司快遞員Oskar告訴記者,每天中午都來這個中國倉庫提貨,然后送往德國和歐洲客戶家里。
波蘭Inpost快遞公司快遞員告訴記者,作為波蘭最大最環保的快遞公司,我們每天中午一點左右來中國“海外倉”運輸貨物,最快24小時就可以送到消費者手中。
目前,中國“海外倉”數量已超過2000個,面積超過1600萬平方米。2022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貿易伙伴幾乎遍布“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一條“網上絲綢之路”正越鋪越寬。
十年來,堅持走出去、引進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市場相通、產業相融、創新相促、規則相聯,“朋友圈”越來越大。下個月,第六屆進博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這個開始于2018年的盛會,為世界各國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無限的機會機遇。
江蘇臺記者朱曉瑩:咖啡豆是非洲非常重要的一種經濟作物,記者來到了肯尼亞當地一家非常有名的咖啡品牌的工廠,自從肯尼亞參加進博會以來,越來越多的肯尼亞咖啡也出現在了中國消費者的咖啡杯里。
肯尼亞咖啡品牌經理介紹,這是我們最棒最好的咖啡,希望今年能有機會把它帶到中國,介紹給更多的人,更好地促進咖啡產業的發展。
飛躍地中海,記者來到了風光旖旎的馬耳他,這里連接東西方、聯通歐非大陸,歷史上就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國家。2018年11月,馬耳他組團參加第一屆進博會,中馬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
江蘇臺記者郭鍇峰:馬耳他被譽為“地中海的心臟”,擁有廣闊的水域,記者所處的圣保羅灣是藍鰭金槍魚的養殖基地,每年10月是當地的捕撈季。
馬耳他水產協會首席執行官戈德告訴記者,現在正在為參展進博會做準備,11月份中國消費者就可以直接品嘗到來自馬耳他的藍鰭金槍魚。
截至2023年8月底,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28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簽署21個自貿協定,中國與135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
中國駐馬耳他大使于敦海告訴記者,習近平主席說,中馬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老朋友、好朋友。馬耳他也是我們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的伙伴,中馬開展一系列的合作,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福祉。中馬雙方是互尊互信的伙伴,要做合作共贏的伙伴,要做在國際上志同道合的伙伴。
中國駐德國杜塞爾多夫領事館總領事杜春國告訴記者,中德貿易這十余年來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有效地助力了兩國的社會經濟。根據德國聯邦局的統計數據,從2012年中德貿易量貿易額1450億歐元,增長到2022年的近3000億歐元,增長了106%,德國成為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伙伴。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主席米夏埃爾·舒曼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遠見卓識,在德國或在歐洲將繼續積極參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米夏埃爾·舒曼認為,歐盟的規劃應該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才能使這條路更加暢通,從而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幸福。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尹美又 丁鳳云 郭鍇峰 顧嘯云 陳超 劉洋 姜弘毅 李澤灝 王苗軍 朱曉瑩 何斐 孫浩瀚 范潔萍 張心宇 王健安 常瓅 編輯/胡超)